贫困户合资当股东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薛建邦 闫健民/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天气渐寒,位于太和县坟台镇民族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当地村民正忙着加工菌棒、育菇、采摘鲜菇。“现在,经销商上门收购2.5元一斤,我们拉到市场上可以卖到3.5元一斤,到春节前后价格更高。”看着市场上的平菇价格一路攀升,村民们笑开了颜。
与其他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不同的是,民族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老板”,是村里的20位建档立卡贫困户。
争取来的扶贫资金怎么花?镇村动起了脑筋
民族村位于坟台镇东北部,与亳州市隔河相望,一度是全县最偏远落后的村。2016年,经动态调整后全村有贫困户250户530人。
今年,村里争取到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总投入57万余元,建设了10个标准化大棚,每棚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同时,村里的贫困户也获得了财政扶持资金。“如果直接给钱给物,可能很快就花完了,贫困户仍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镇政府有关同志介绍说,如何将“输血”变为“造血”,为“***”增添内生动力,镇村为此动起了脑筋。
最终,民族村决定采取股份制扶贫新模式,希望借用市场的力量,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吸纳了20位贫困户带资入股,按出资比例分红,基地交由当地的鹏程家庭农场经营管理、销售,利润按照所产生的利润分红。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看,平菇每斤平均可以卖到3元左右,一个菌棒可以生产5斤平菇,去除成本可获纯利5元左右。”鹏程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自明告诉记者,目前种植基地的20个贫困户股东,已出资8万多元,购置了4万棒菌棒,今年可产生效益2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
“贫困户如果参与劳作,不仅占股,而且每个月还有固定的收入。”王自明介绍说,目前基地接纳了18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到农场从事蘑菇包装、摆放、采摘等工作,以劳动量计件发放工资。他的家庭农场虽然在经营中没有收入,但可以从出售菌棒中获利,而且国家也有财政资金支持,每带动一位贫困户可获得1000元补助。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多赢模式。
贫困户:不需多操心就有了自家产业
60岁的村民王和平是种植基地的20个股东之一。今年,民族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成立后,他拿出5000元,购买了2000棒菌棒。“这段时间生产的平菇已经陆续上市。一直要持续生产到春节前后,现在还没计算利润,不过已经赚了几千块钱啦。”王和平高兴地说。
王和平老两口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人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以前也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出去打工也没人要,现在不仅自己有产业,平时在基地打工,每天也能挣50块钱的工资收入。”王和平说,平菇种植有专家管理,自己不需要多操心,就有了自家的产业。这样的扶贫真是扶到了点子上。
作为贫困户,能一次性拿出5000元投资产业吗?“其实,贫困户自己并不需要拿出全部的资金,阜阳市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有专项扶持资金,可以为他们解决先期资金投入问题。“坟台镇政府有关同志介绍说。
王和平告诉记者,政府补助的2000元资金,已经打到了他的卡上。
股份制扶贫再扩容大伙入股积极性高
“贫困户入股种植基地,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种植基地给贫困户发两份钱。实践证明,这种扶贫模式有很强的生命力。”坟台镇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但自我发展潜力不足、缺少增收项目或有项目无资金、无劳力、单打独斗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普遍存在。由贫困户利用扶持资金入股产业基地,除了分红收入外,还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还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技能,涌现出更多的扶贫能人,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记者在民族村采访时看到,食用菌种植基地正在扩建,新的钢架大棚已经搭建完毕,采购来的菇架堆放在一旁等着安装。王自明告诉记者,先期的运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效益,现在食用菌基地扩建已经开工,新建的10个钢架大棚可以种植10万棒香菇,现在大伙入股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再吸纳七八十户贫困户参与进来。”
新闻推荐
据安徽商报报道,几天前,在太和县街头发生了危险而又暖心的一幕。一辆三轮车追尾一辆货车后,坐在三轮车里的女子被死死卡住。担心拖延时间久了女子受伤会更严重,热心路人纷纷救援,十余人合力将几吨重的...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