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培养传承人非遗恒久远

阜阳日报 2017-12-08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郭晓林 实习生 万琳 通讯员 刘铭文/摄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培养传承人是关键,可以缓解“人走技失”的困局。近年来,阜阳市各地纷纷开启“非遗进校园”活动,力图在学生群体中发掘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太和县,当地持续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从非遗项目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选择“继承人”,取得可喜进展。

传承太和狮子灯走进武校选苗子

红狮子、黄狮子、绿狮子……扮狮人表演上蹿下跳的动作、喜怒哀乐的表情,让太和县旧县镇育英武校的学生们惊叹不已。11月底,太和县非遗传承基地带着省级非遗项目——太和狮子灯,走进育英武校,不仅在此挂起来“‘结对子、种文化\’狮子灯进校园”的牌匾,而且在学生中筛选了40多人,接过传承太和狮子灯的重任。

太和狮子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舞蹈,在太和民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8年12月,太和狮子灯被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于福海介绍说,太和狮子灯演出场面热烈欢快,表演者模拟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惟妙惟肖,难度系数较高的站大绠、走梅花桩表演起来惊险有趣。

“太和狮子灯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于福海说,这一硬性条件限制了狮子灯舞蹈艺术在传承发展。“以前有100多号人从事狮子灯表演,现在只剩下几十人了,平均年龄40多岁。”对太和狮子灯表演来说,更需要年轻力壮的青年从事。

为此,太和县瞄准育英武校,从具备一定武术功底的学生中,筛选20多人学习舞狮,20多人负责锣鼓。“每周四、五,非遗传承人连续两天现场教学。”于福海说,从事舞狮教学的狮子灯传承人葛城30多岁,是市级传承人,也正是传承狮子灯的好年纪。

“太和狮子灯和育英武校的结合,有利于狮子灯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有利于更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太和县文化馆馆长付文侠认为,非遗传承进校园,是非遗项目传承普及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传统文化的熏陶。

太和清音传承从娃娃抓起

早在2011年,太和县非遗保护中心就开始筹划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并通过挂牌成立基地的方式,把非遗进校园规范化、系统化。今年,在太和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太和县“结对子、种文化”清音活动基地分别在解放路小学和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正式挂牌,让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特别是从娃娃抓起,培养太和清音的学习者和传承人。

为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太和清音”进课堂,太和县还利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在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设立“结对子、种文化”清音活动基地,把“太和清音”纳入课程表,设置为该校的选修课,聘请县“结对子、种文化”清音辅导小分队担任兼职教师。目前,近600名学生正在系统学习“太和清音”唱段,广受师生好评。

于福海介绍说,“太和清音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生中普及清音,更有利于传承的延续性。”据了解,清音是我国稀有剧种,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全国仅太和独存,其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婉转柔和。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太和县成立了清音协会。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多元文化冲击,太和清音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大保护力度。

“目前,太和清音已经正式纳入解放路小学兴趣小组的教学课程中。”太和县清音协会主席杨俊华介绍说,每周三下午,太和县“结对子、种文化”清音辅导小分队都会按时来到该校,用两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清音的历史传承、基本乐理知识和清音经典曲目。由于老师的精心辅导,学生们进步很快。前不久,解放路小学学生的清音合唱节目《镜湖春》,被推荐参加了2017年阜阳市少儿文艺调演,并获优秀奖。

“目前,太和县非遗项目进校园,已经有3所学校作为基地正式挂牌。”于福海说,下一步还将利用学校的平台,把太和县更多的非遗项目送进学校、带给学生,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新闻推荐

太和今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万余亩

本报讯(通讯员周奎陈青忆)笔者从太和县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该县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目标,以实施绿化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重点抓好“一区、四园、五线、六片区”及成片造林等工程...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