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规模养鹌鹑 走上增收路

阜阳日报 2017-09-18 10:00 大字

[摘要]通讯员 薛建邦 文/摄

李兴镇马庄新村村民马迎修在捡拾鹌鹑蛋。

鹌鹑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动物人参”;鹌鹑蛋也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有“卵中佳品”之称。近年来,太和县李兴镇马庄新村村民马迎修瞅准市场,另辟蹊径,规模饲养鹌鹑,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马迎修今年50岁出头,在没养鹌鹑之前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四处打工挣钱养家,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几年前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虽然小楼盖起来了,但欠下了几万块钱债务。眼看着几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家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马迎修不得不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马迎修年轻时就喜欢鹌鹑,腰间经常挂着鹌鹑袋,闲暇时就和朋友一起把玩鹌鹑、斗鹌鹑,非常熟悉鹌鹑的饲养方法和生活习性。“最终,我规模养殖鹌鹑,并把它作为一条致富门路,还是因为从网络上看到了一条信息。”马迎修说,一次,他在电脑上浏览到一则信息,说山东有家养殖场规模饲养鹌鹑,自己很受启发,便决定到当地去学习养殖技术。

在山东养殖场,马迎修蹲了一个多月,系统学习了鹌鹑喂养、防疫、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回来时,又从场里订购了1万多只鹌鹑苗。“当时由于资金紧张,我东挪西借了2万多元,在自家地头先盖了一栋砖瓦结构的简易棚舍。”马迎修说。

从此以后,马迎修就以养殖场为家,精心饲养这些可爱的小鹌鹑。看到它们一天天长大,在笼中欢快地上蹿下跳时,别提心里多高兴了。第一年,仅销售鹌鹑蛋和肉鹌鹑就挣了10多万元。第二年,马迎修不但还清了外债,还建了一栋300平方米的塑钢棚,购置了两台冷风机,安装了风球。几年下来,通过自行孵化,养殖数量增加到7万多只。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马庄新村东头的鹌鹑养殖场。一走进养殖场,就听到一阵阵“咕咕咕”的叫声。当时,马迎修正在笼子旁捡拾鹌鹑蛋。“现在每天产蛋400多斤,全部卖到附近集市的农贸市场,定期有商贩前来批发,每斤按6块钱计算,今年除去饲料等成本外,收入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马迎修说。

“一般来讲,鹌鹑养殖周期为一年,一年之后就要全部卖掉,重新孵化。我与河南焦作一家食品加工厂签有供销合同,一只肉鹌鹑平均售价1.5元左右,能卖10多万元呢。此外,这些鹌鹑一年产粪便60多吨,风干后的粪便卖到山东、福建的蔬菜种植基地,也能收入几万元。”提起自己的养殖致富经,老马蛮有一套呢。

新闻推荐

太和公安集中退还10余万元被盗抢财物

本报讯(记者冯启俊通讯员齐德远王安琪)9月14日下午,太和县公安局在文庙广场举行集中公开退赃大会,通报近期“平安使命-2”战果,并对追赃挽损回来的赃物及赃款10万余元进行现场集中公开退赃。活动中,太和县公安...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