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拓宽脱贫路
作为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大庙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刚至今清楚地记得刚驻村时的情景:“白天还算热闹的村子,一到晚上就一团漆黑。”这几年村里陆续装了800多盏太阳能路灯,覆盖了主要干道,现在大庙村的夜晚跟城里一样灯火通明,让周边的村民羡慕不已。
变化主要得益于这几年村里的特色种养产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集体经济大幅提升。王刚告诉记者,大庙村位于行流镇东北部,共有9个自然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属于皖北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村。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时,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6户1283人,贫困发生率超过16%。
“刚驻村时,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集体的账上只有不到三万块钱。”王刚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村里项目招引力度加大,一批返乡创业者陆续回乡设厂,茶菊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产业扶贫效益显现,在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村集体经济的蛋糕也越做越大。去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3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万元。
村集体收入提高了,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集体经济收入除一部分用于改善村容村貌等公共服务支出外,另一部分用于增设的公益性岗位支出,重点帮扶部分因病因残的特殊困难群体。去年村级自聘保洁员、护林员等辅助公益岗位31个,每人每月可领取300元工资。
刘克刚夫妇是大庙村新房自然村的贫困户,因为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村里给他们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妻子在村里做治安协管员,他在香椿基地做护林员。“我们两口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再加上每月200多元的低保收入,日子过得踏实。”刘克刚说。
刘四芝是大庙村花寨自然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腿脚不便以前只能在家务农,2017年村里引进了菊花种植合作社,办起了茶菊加工厂,她便有了打工的去处。
“以前光靠种地挣钱不多,现在在家门口打打零工、领工资,真的挺好。”刘四芝欣喜地告诉记者,在菊花基地活干,都是熟悉的农家活,一天工资50元,一年收入七八千元;再加上家里还养了头大肥猪,老伴儿还在建筑工地打打零工,一年稳定收入一两万元。
顺着乡村公路一直走到村南头,是贫困户苗秀芳的小院,还没进门就听见“咩咩咩”的羊叫声。记者推门而入,年过七旬的苗秀芳正在喂羊,羊圈里十几只山羊簇拥过来吃食。苗秀芳告诉记者,她前些年还在厂里打过工,后来腿脚不好干不了,只能在家种地,没有能力搞其他经济挣钱。
2017年,村里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给苗秀芳的脱贫之路带来了希望,她一下养了8只山羊。“8只小山羊政府补贴6000多元,基本上没花钱。”政策托了底,苗秀芳创业有了底气,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小山羊茁壮成长,去年先后产崽十几只,羊群规模发展到了近20只。“去年我卖了六七只羊,收入了一万多块钱。今年又卖了四五只,收入近万元。”苗秀芳告诉记者,她现在干劲十足,生活更有奔头了。
近几年,大庙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积极打造以菊花产业为特色的“菊花小镇”,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大庙村已累计脱贫408户117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以下。
新闻推荐
【简历】:高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9月参加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97年9月升任朱寨镇邢庄中学副校长,2004年7月任袁集...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