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一起走 记颍州区王雅静家庭

阜阳日报 2018-12-06 11:48 大字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李敬 王雅静,颍州区文峰街道办事处阜纺社区居民,一个与轮椅为伴的脑瘫患者,一个用下巴写诗的90后女孩。脖子以下不能动,她就用下巴敲键盘,创作了4000多篇文学作品。她是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诗集,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被誉为当代的张海迪。

在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时,王雅静总会把这些归功于自己和谐的家庭。对她来说,看病,占据了记忆里大部分的童年时光。4岁时,妈妈和姥姥带着她坐晚上的火车去太原看病。她们坐的是没有空调的硬座车厢,只买到两张票,为了让王雅静躺在座位上睡觉,有一个人必须拿出自带的小马扎,坐在过道里。寒冬腊月,天气特别冷,妈妈就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盖在女儿身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虽然只有4岁,但王雅静对那段经历记忆深刻。

由于常年到外地就医,沉重的医药费负担长期压在王雅静父母肩上。王雅静的父母都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后来还下了岗。但不论如何艰难和窘迫,他们都没放弃对女儿的治疗。去一次医院基本都要花费万元左右,为了省钱,坐火车外出就医时,父亲连十块钱的盒饭都舍不得吃。

王雅静小时候身体还非常孱弱,动不动就感冒发烧,并伴随着呕吐抽搐,每次都弄得家中一片狼藉。每当这时,王雅静的父母会默默收拾好一切,耐心地给她喂药,并用湿毛巾一遍遍地冷敷额头,用酒精棉一遍遍地擦拭手心脚心,一忙就是几个小时。

如今,王雅静长大了,但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肢体却越来越难以控制,越来越僵硬,而妈妈的体力却渐渐不支,照顾她越来越吃力。起床到书桌旁,需要妈妈来抱,特别是穿衣服,因王雅静的右手臂一直蜷缩着,穿衣服的时候,妈妈必须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她的手举起来。时间长了,妈妈患上了肩周炎,疼起来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但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她和爱人一直坚持着。

因家住6楼,王雅静下一次楼非常不容易,只有父亲才能背得动她。“我的四肢不听使唤,爸爸每次背我下楼都必须尽可能地弯着腰,这样我才不会从他背上滑下来。”王雅静说,父母就是她坚实的靠山,虽然生活很艰难,可有了父母的爱,她就能坚持下去,勇敢面对一切。

文明家庭

新闻推荐

农民工拖欠工资领到手

11月30日,在阜阳市劳动监察举报投诉大厅内,农民工苗勤伟(中)和工友们高兴地从本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支队工作人员手中领到...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