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阜阳乘势来
本报记者冯启俊 40年砥砺奋进,40年发展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阜阳人民迎着改革的春风阔步前进,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尤其是近年来,阜阳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飞轮效应”不断显现,展现出走在皖北振兴前列的新姿态。
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阜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颍淮大地今非昔比。今日的阜阳,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对外形象大为提升,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大美阜阳的新阶段。经济总量连创新高,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不久前,安徽省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媒体研究分析后评价:“核心经济指标上阜阳表现亮眼”!
这份成绩单上,阜阳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前三;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阜阳以23.9%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增速唯一超过20%的地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达36.5%……
经济高速增长,逐渐成为阜阳的常态,这被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李平形容为“飞轮效应”。
“这说明过去的项目、投资已经发挥出效益,这就像‘飞轮效应’,使静止的轮子转动起来,一开始需要耗费大量的力气,但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飞轮就会保持惯性快速转动。阜阳已经达到了快速增长的临界点,只要我们好好把握、乘势而上,就能推动阜阳发展继续高速增长。”李平说。
改革开放以来,是阜阳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40年。在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下,阜阳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发展: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9亿元,经过努力,1994年达到百亿元规模(121.1亿元),2013年突破千亿元规模(1099.7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阳GDP总量由2012年962.5亿元增加到2017年1571.1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生产总值由2012年12617元增加到2017年19536元。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财政收入仅0.96亿元,2011年首次超百亿元(115.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由2012年136.6亿元增加到2017年277.1亿元,年均增长15.2%。
综合实力增长的同时,阜阳结构调整节奏加快,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如今,走进全市各开发园区,一个个繁忙火热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一系列重大项目施工建设,机器设备轰鸣运转,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工业强市的旋律正在阜阳大地上激荡回响。
阜阳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中农业占了绝对大头。1978年,农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3%,而工业仅占9%。到2017年,全市GDP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占比分别为第一产业19.8%、第二产业40.6%、第三产业39.6%,经济增长动力由农业主导逐步向农业基础稳、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转变。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1978年,粮食总产量仅156.9万吨,2011年首超500万吨,此后每年保持稳定增长,2017年达567.8万吨,实现“十四连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2年249.4亿元增加到2017年338.1亿元,年均增加17.7亿元。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2012年至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9%。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315.6亿元增加到2017年623.1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32.8%提高到2017年39.6%。大建设掀起热潮,城乡统筹舒展新画卷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篇文章成为网友转发的热点。文章称,中国正在形成五个新高铁枢纽:襄阳、赣州、临沂、菏泽、阜阳。“未来三线城市中可能会形成五大高铁枢纽,它们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庞大的人口,城市也达到了一定规模,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商合杭、郑阜两条高铁均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明年上半年将进行铺轨、线路调试等有关工作;高铁阜阳西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主体建筑预计春节前全部竣工……当前,阜阳市及各施工单位正按照计划加紧推进各项建设,施工进展顺利,明年年底前,阜阳市境内两条高铁及沿线站房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掀起了大投资大建设的热潮,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建设,推动了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0.47亿元,2015年首次超千亿元大关(100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阜阳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增速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四年稳居全省第一。2014年至2016年,每年保持200亿元以上的增量,2017年增量超300亿元,投资规模突破1600亿元。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阜阳市城镇化率仅4.5%,2017年达到41.8%。2012年至2017年,城镇化率由34.9%提高到41.8%,提高6.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阜阳建成区面积仅有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仅19.5万人。到2007年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60余万人。到2017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30万人。
乡村振兴奏响新乐章。经过多年建设,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乡村层出不穷、集体经济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先进典型。近6年来,全市已累计整治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148个、省级中心村363个、各县市区自主建设中心村128个,一大批“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活水平呈现新气象
很多人都记得,改革开放初期,阜阳农民缺衣少食,农村地区几乎没有高档耐用品,拥有自行车、缝纫机算是凤毛麟角。经过40年长足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从88元增长到10748元,先后跨越千元、万元两大台阶,增长122倍。
40年来,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12年至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暖了阜阳日新月异的街头巷尾,也温润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阜阳市不断将改革开放的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使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医疗、就业、教育、养老……一件件关系民生的大事,都实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医院床位1.8万张。阜城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建成保障性住房18.5万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由2013年87.75亿元,增长到2017年147.7亿元,增幅超过68.3%。5年来,民生工程财政支出逐年递增,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3以上,累计投入各级民生工程财政资金569.83亿元,年均增长13.47%,惠及全市1000多万人民群众,人均受益5600余元。
回眸改革开放40年,全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未来我们更要坚定信心,锁定目标,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建设大美阜阳奋勇争先,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奋进。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讯(记者曹亚伟)孙某是一名90后货车司机。2014年在泰康人寿投保了《泰康全能保B两全保险》和《泰康全能保附加重疾...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