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跟着车轮转

颍州晚报 2018-11-06 10:20 大字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川流不息的汽车,各种共享单车停靠在路边,新型公交车一辆接着一辆……

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出行方式不断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

一变

家庭出行

从买辆自行车都包坐垫

到12年换了3辆轿车

1962年出生的赵春海,幼时家住阜城光华街。上世纪70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也不例外。但一辆自行车近200元,“抵得上一年半工资”。

赵春海上小学三年级时,在青峰机械厂上班的父亲,“斥巨资”买了一辆“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引得街坊邻里的孩子都挤到他家看稀罕。“母亲还特意用毛线织了一个自行车坐垫,用彩色皮筋将车把和车杠都缠起来保护。”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辆自行车就不那么稀罕了。“街上都是‘叮铃铃’声,自行车越来越多了。”这时,刚上班的赵春海,还时常骑着父亲的自行车载爱人看电影,“直到1986年,我结婚时才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时针指向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逐渐成为新宠。“改革开放初期,我堂哥做服装批发,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他儿子结婚时,他就买了一辆重庆嘉陵牌摩托车。”赵春海记得,当时让不少亲戚羡慕不已。

随着条件的改善,市民的“座驾”也在不断升级,进入21世纪,私家车慢慢开进寻常百姓家。2006年,赵春海考取了驾照,随后就买了第一辆车——桑塔纳,“花了4万多元,当时一套房子也不过这个价。”如今,赵春海已经换了三辆车了。“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到哪都能自驾游。”

二变

公共交通

从舍不得坐三轮车

到一部手机“走天下”

“三轮车,跑得快,前面坐个老太太……”67岁的代树春依然记得,上世纪70年代阜城出现人力三轮车的场景。

“当时,坐趟三轮车只要几毛钱,可很多人还是舍不得,不到万不得已不坐。”代树春回忆,1983年,他的三儿子出生时,爱人大出血,他才拦了辆三轮车,直奔妇幼保健院,“车夫骑得飞快,及时到了医院。”

1972年,阜城出现了第一辆公交车。“当1路公交车行驶在人民路时,大家除了新奇外,感受最多的是骄傲。”代树春回忆,当时公交车班次少,有些路线还是根据火车班次定的,还得排队,车上是人挤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公交车也不那么新奇了,有时还能见到两节车厢衔接的“大通道”。“衔接处满是油污,坐在那里下车时腿脚都是灰尘,冬天还能感受到阵阵的穿堂风。”

慢慢地,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租车开始奔驰在阜城大街小巷。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高师傅介绍,阜阳最早的出租车都是天津大发牌的“面包车”,后来有了捷达、夏利、桑塔纳等车型,“起步价也从3元逐渐涨到现在的6元。”

“如今,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80后的卓越说,网约车逐渐火热,拿起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叫车。

三变

长途出行

从挤咣当咣当的绿皮车

到“飞”往全国各地

和短途出行相比,长途出行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这一点,从阜阳肉联厂退休的程学勇感触最深。

“1979年我出差到合肥,火车一大早出发,晚上才到,还没汽车快。”程学勇回忆,咣当咣当响的绿皮车,连卫生间都没有,干粮也要自己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列车环境逐渐改善,但依然是“一票难求”。“当时,阜阳站没有始发车,且每天停靠的列车只有五六趟,一到春运,火车站广场上总是人满为患。”老铁路员工吴春芳说,有人为了买到票,滞留车站三四天。

进入21世纪,出行更加便捷了。火车运行时速从50公里/时提升到160公里/时,网络购票变得更加方便;到飞机场,就能“飞”往全国各地;不久后,阜阳也要圆了高铁梦……

颍州晚报记者 高红 通讯员 赵倩楠 张梦辰 文/摄

新闻推荐

阜阳市严格禁止生态环保领域“一刀切” 坚决避免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安徽开展“回头看”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