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痴青年和他的小戏娃

颍州晚报 2018-10-30 11:12 大字

“我叫张储储,今年4岁,是一名小戏娃……”在换好戏装行头后,小储储摆了个花木兰造型,奶声奶气地大声向记者做了番自我介绍。

在河滨路上一排小楼中的王永志戏剧工作室内,张储储等小朋友像往常一样,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学习豫剧。而她们的老师,就是阜阳90后豫剧青年艺术家王永志。

痴迷戏曲,为圆梦不惜绝食明志

28岁的王永志,是颍东区袁寨镇人,正式开始豫剧表演已经有11年时间。而说起他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则要上溯到童年时期。

在王永志三四岁时,一天,村头来了个唱大戏的,母亲抱着他去看热闹。

戏剧团一连在村口唱了好几天,表演内容王永志记不清楚了,但当时演员高亢的唱腔、华丽的戏服,乃至一个举手投足,都在他心中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自此,他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守在电视机前看戏曲频道,跟着咿咿呀呀唱上几句。上中学后,只要附近村子有来唱戏的,即使作业再多,他也要先跑过去看个过瘾。

初中毕业,王永志不愿意上高中,提出了要学戏曲的想法。不出意外,他的要求遭到全家所有人的反对。

从小倔强的王永志没有放弃,而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抗争,甚至一连几天滴水未进。眼看儿子学习戏曲的态度坚决,无奈之下,父母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王永志考取了河南艺术学院戏曲表演系,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戏曲梦。

刻苦求学,小小少年终长成

直到进了戏剧院校,真正开始接触戏曲,王永志才知道学戏并不是那么简单。

刚进艺校时,因为没有基础,王永志的嗓音达不到要求,为此他每天坚持早起到校园草坪上吊嗓子。到了第二学期,他硬是练出了一副嘹亮宽厚、亦男亦女的嗓子。

除了嗓音,各种身段也是对豫剧演员的基本要求。在练习身段时,每堂课必须踢腿1千次以上,且每次要将腿踢到头部位置。一次练习时,王永志踢了800多次后感觉腰酸腿疼,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想躲在一边偷下懒。他的小动作没逃过老师的眼睛,被老师叫到一边,举起藤条教鞭啪啪啪就是几下。

王永志不敢吭声,咬紧牙关,含泪按照要求将余下的动作做完后,当即累得躺在地板上,浑身酸软不能动弹,“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戏曲是我自己要学的,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不能让家乡人笑话。”

王永志的勤奋努力,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这朵戏曲蓓蕾精心培育。

根据王永志的嗓音条件,老师为他排演了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打金枝》中的“金殿”一折戏,及《辕门斩子》中的“二进帐”一折戏等。这些实践锻炼为王永志带来了荣誉和发展空间:他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上获得了擂主的称号;在郑州电视台文体频道的戏曲栏目中多次登台演出;经河南省歌舞剧院著名演员白军选推荐,他终于拜在豫剧名家刘忠河老师门下深造。

凭着一股韧劲,王永志在日复一日的唱腔、身段、动作等训练中坚持了下来。两年后迎来毕业庆典时,当初同班的10名男生,包括王永志在内仅剩下两个人。

艺成出师,推广戏曲做公益

艺校毕业后,王永志返回了家乡阜阳。他利用各种机会,一边做戏曲文化推广,一边做公益活动。

2017年10月中旬,王永志和一家爱心协会在大戏院组织了一场传统文化公益演出。在这场主题为关爱留守儿童、助力贫困失学孩子的演唱会中,王永志不但表演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打金枝》等传统戏剧选段,还邀请了山东梆剧艺术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及河南著名豫剧艺术家边玉杰一同参加。

“活动举办前,有朋友担心,举办戏曲演唱会,会有人来看吗?”对此王永志认为,自己这场演唱会不图名利,只为做公益和传统文化推广,哪怕只有一个人买票进场,在他看来也是成功的。

当天的演唱会,一共卖出了100多张票,收入了5000多元钱,都被王永志捐献给了偏远地区的贫困儿童。

去年春节前,阜阳有家企业做年夜饭活动,联系到王永志,想请他带几个孩子一起演出。王永志一口答应。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个推广传统戏剧的好时机。

那天演出,王永志一共带了6个孩子参加,仅仅经过1个多月的临时培训,孩子的唱腔、表演都有板有眼,引得台下一片叫好声。更让王永志开心的是,演出结束后,有些观众主动找到他,表达了送孩子跟他学艺的想法。

很快,王永志成立了“永志家的小戏娃”豫剧培训中心,一群从三四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成了一棵棵传统戏曲新苗。

弘扬瑰宝,盼更多孩子爱上戏曲

“学唱戏几个月,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性格开朗了。”看着在王永志指导下练习《花木兰》选段的小女儿方小月,39岁的方海峰满眼都是喜悦。

在方海峰眼中,小女儿一直性格内向,常让他忧心,“在幼儿园里,老师总说孩子不会和别人交流,整天不怎么说话。”让他惊喜的是,学了两个月戏曲后,孩子变得爱说话了,也更喜欢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交往了。

对王永志来说,他的戏曲推广事业还有太远的路要走。

“勒头、化妆这些表演前的程序,至少也得一个多小时,”王永志告诉记者,很多客观原因妨碍到了人们学习戏曲的热情,也对推广戏曲文化造成了影响。比如戏服,一个普通的凤冠就要五六千元,一套穆桂英的行头至少也要上万元。

但不论将来的道路有多坎坷,做传统戏曲推广会遇到多少困难,王永志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心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以后能有更多的孩子了解、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让戏曲艺术得到蓬勃发展。”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 实习生 王金龙/文 戴文学/摄

新闻推荐

官方回应“阜阳师范学院更名大学”:已完成专家考察等环节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栏目咨询阜阳师范学院大学更名进展:去年阜阳师范学院提出大学更名争八保九,现在已经是...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