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青云街今朝好风景

阜阳日报 2018-10-26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风光/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一段时间以来,沿颍河西路经过阜阳军分区原办公地点附近,人们总能看到一座高大的牌楼矗立在对面小巷口。门楣上,“孝子街”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背面的“纯孝格天”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条名为青云街的古巷,因为打造的“孝道特色街巷”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10月12日,记者实地探访这条有着厚重文化的古巷道,探寻巷道发展变迁和孝道文化传承的故事。 古巷隐于闹市区

东关是老阜城市民聚居地之一,沿着东城河两岸分布着许多古老的群居街巷,居民以回民为主,青云街也不例外。这条沿东城河和东城墙路南北延伸的街巷,从奎星楼西侧向北延伸到颍河西路,向东是东城墙路,向西和曹家巷、李胡同、田祠巷和东安巷相通,整条街长约3000米,居住着4000余口人,大多数是回民。

和东关其他街巷有所不同,这条街巷南侧早些年已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北段的自建房有着泾渭分明的界线。

“青云街是后来起的名字,之前这条巷子叫曹家胡同,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常文芳对记者说,打她记事儿起,老人就孜孜不倦地传说发生在巷子里的故事了。

常文芳的说法有文字资料印证。阜阳市文史爱好者张卫钧撰写的《阜阳旧城考略》对这条街巷如是描述:青云街最早叫“曹家胡同”,因是明颍川卫世袭百户曹源后裔的聚居地而得名。

曹家胡同得名于哪一年,已无从考证。有文史研究者认为,曹家胡同得名至少有600余年历史,这条胡同存在的时间或许更早更长。

和巷子相伴相生的有一座清真寺,寺内有古树和古井,一起成为巷子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坐落在青云街中部东侧的东关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光绪二年进行过大规模重修,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寺院,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名寺之一。

古寺常年和古树相伴。这座清真寺内也有一株古银杏树,高达22米的古树树冠遮盖面积近300平方米。阜阳市文史爱好学者李援朝曾经前去探访,称其树势优美,气势雄浑,华盖如云,树冠如一把巨伞。

《阜阳市清真寺古银杏树志》碑刻也有这样的记载:清真寺院内古银杏树,相传是阜城答氏先人所栽植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年间,树龄已逾500年,纳入了国家一级古树保护名录。

《阜阳地区志》也有记载相印证:清真寺内“保存古银杏树一株,枝叶茂盛,相传答氏十八代先人从湖北迁来阜阳任阿訇时所栽。

记者在古清真寺内看到,历经数百年,如今的古银杏树风姿犹在,和同在寺内的一口古井相得益彰。古井开挖的确切年份已无从考证。古井上建一座名为“清泉亭”的亭子,亭联上写有:“清欲涤私,虔诚礼拜崇真主;泉心净水,坦荡胸怀诵古兰。”

2015年7月,“清泉亭”重修竣工,全亭改为全大理石材质。亭上有铭文:“清泉亭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文革期间被毁。后有祖辈阿訇世家,信仰虔诚,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李体安阿訇率子女慷慨捐款,两次重修此亭,慈善之举,实乃后人敬仰效法”。

古树、古井、古亭,一起丰富着清真寺的文化内涵,也为青云街增添了传承数百年的古韵和上溯数百年的文化厚重。

清真寺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文献记载显示,东关清真寺在1928年开办有“义学堂”,并专门开设有阿文班,以讲《古兰经》为主,后来还开办了成达师范、安徽省私立成达中学、民族中学等。而今,民族中学依然和古寺相依。 孝道传承数百年

对于居住在民族中学和青云街附近的市民来说,“孝子街”的名号远大于曹家胡同。

在青云街,聊起孝道传承的话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个个孝道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孝道;而说起曹家胡同,除了巷子北部向西延伸有一小段巷道为“曹家巷”外,其他已没有更多的印迹了。

71岁的居民洪继荣说起“孝子”的传说滔滔不绝。相传,晚清末年,阜阳城五十年间曾发生过两场大火灾。

《阜阳县志》也有记载:“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农历二月初十日晨,黄雾漫天,大风拔木。阜阳城小隅首失火,火势向东,延及孔庙大门,府署及府署南侧的青云街一带,焚烧官署及民房数万间。”

在青云街李家巷内有一户李姓居民,名叫李复本。此时母丧,停棺在屋。火势凶猛,李复本扶棺哀号,与妻子湿衣伏在棺材上。屋焚,大火燃烧到他两人的身上,鬓发都被烧焦了,棺椁却安然无恙。黄昏时分,火势渐渐停息,复本与妻子幸免于难,邻人悯其孝,捐资助葬。

感动于李复本和邻居的孝德义举,同治八年(1869),知县朱根仁奖李复本“纯孝格天”四字匾额,建牌坊于李家胡同东端,朝廷表彰其至孝,崇祀“孝子祠”。

孝道传统得以传承。当地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小隅首许宅起火,片刻延烧至南门内,北至大隅首北,东延至卜家桥……

恰好,也是在孝子李复本住的这条街上,有一位年轻的塾师名叫丁以南,母亲上个月刚病故,停柩在屋,尚未出棺。丁以南奋身护棺,亲手刨土覆盖在母棺上,至火熄棺材无恙,而丁以南竟被活活烧死。

由于有李复本、丁以南两个大孝子和田祠堂南院的孝子祠,从此青云街便改名为孝子街,从1898年直到1956年,孝子街的名称沿用了近60年。

民国以后,孝子街易名。可能是因为此街北边靠近文庙前之青云路,孝子街改街名为青云街,延续至今,并衍生出了青云社区。

虽然街名不断变化,但孝道的传统在小巷里代代延续下来。居民洪继荣能一口气说出很多孝道故事,老人病重卧床,端吃端喝伺候十多年的大有人在,洪继荣伺候卧床父亲就超过了十年。

鼓楼街道办事处青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马春田介绍说,父慈子孝、孝老爱亲成为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的美德。近年来,这种孝道还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延伸。

“只要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不论是不是巷内居民,不论认识不认识,大家都会伸把手。”马春田介绍说,正是得益于这个基础,街道和社区决定将青云街打造为阜城别具特色的孝道街区。环境整治出特色

10月12日傍晚,记者走进青云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门楣上“孝子街”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感到这条街道的特色非同一般。

“牌楼是今年才修建的。”青云社区党委书记马春田介绍说,为了修建这个牌楼,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社区对孝道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配合牌楼,巷内也增添了很多孝道文化元素。

沿着巷道从北往南前行,路边的宣传栏渐次映入眼帘,上边标注着湿衣阻焰、刨土蒙棺等传说。聊起这些传说,巷内居民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主人翁、发生年代和具体细节,并能引申到身边的人和事。

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线,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青云街今年以来实施了大改造。如今,这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阜城老巷道改造的标杆之一。

“听祖辈说,之前,青云街居民很少。巷道很宽,是青石路面。西边还是大坑,有点儿荒凉。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居民不断地建房,巷道空间变得越来越局促。”洪继荣说,早些年,硬件设施跟不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居住环境很差。

53岁的居民张萍对此也有同感。“以前,巷子里的路是一半水泥路,一半土路,两侧住户丢弃的杂物、垃圾把路面占了三分之一,整条街巷又脏又乱,过年时孩子亲戚都来了,连个停车的地儿都没有。”张萍说,“在巷子里住,过去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坑洼不平的道路泥泞不堪,污水横流,骑车路过时,一不小心就会跌倒。”

人居环境的恶化,引起市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年初,颍州区全面整治青云街,老街巷曾经的窘状都得到了改善。“现在是柏油路,青砖白墙,下水道也整修好了,还安装了路灯,到了晚上都是亮堂的,不论老人小孩什么时候走过,我们都很放心。”张萍对改造后的街道很满意。

“作为重点街区改造项目,青云街改造项目已投入资金近400余万元,改造内容包括拆除违建,民居立面改造提升,安装路灯,清理整治下水管道、强弱电入地、铺设柏油路面,绿化改造、文明创建氛围提升等。”社区书记马春田说,目前,改造已基本完成,正在细化5条支巷的提升,力争体现精细美。

作为孝道传承特色街区,各级政府在青云街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同步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文化。当前,对孝道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正在进行之中。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清扫、保洁卫生、清除小广告等志愿服务活动,并针对青云街开展孝老爱亲文化宣传,向小巷居民宣传孝义故事,及巷子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洪继荣等居民表示,环境变美了,生活更方便了。作为“孝子街”的居民,他们会更加注重传承孝道、睦邻友善,发扬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让孝子街成为传承孝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街区。

新闻推荐

精彩戏曲节目 呈现给千余名师生

颍州晚报讯(通讯员华弼王卫东)近日,颍东区“2018年戏曲进校园”专场巡演走进袁寨镇中心学校,为千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