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颍川驿明时驿站何处寻
通讯员 李援朝
明代成化年间,颍州同知刘节对健全驿递馆舍的贡献最大。刘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成化九年(1473年)起任颍州同知(知州的副手),在颍州工作12年之久,后以身殉职。刘节任上加大对颍州古城的治理和基础建设力度,修缮码头驿站,方便交通通信,建立公馆和递运所,方便使吏过往和军事运输。刘节将颍川水驿、递运所与公馆等驿递机构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布局,拓展完善了城市功能。
颍川驿,是当时颍州最大的驿站。因主要利用水路、船只等传递条件和运输手段,也称“颍州水驿”。颍川旧驿在三里湾新渡旧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颍河泛滥,颍川驿损毁严重,遂迁建于北城东约一华里的泉河之畔。但很奇怪,不仅驿馆建筑的样式弊陋,而且违背了民间风水,建成了坐南面北的“倒宅”,尤其是过往使节官吏对此很厌恶,不情愿在此住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同知刘节悉数拆掉“倒宅”而新建驿馆,全部建筑改建为面南。有门楼,有亭子,有正厅,有厨库,正厅后为驿丞宅。设官驿丞一人、吏典一人及相关工作人员。
古代在府州县均应建有公馆,以招待来往公出官员。但颍州“旧无公馆,以公务至者惟于颍川驿驻节,而过使无寓。明成化十五年(1479),刘节在建颍川驿的同时,建筑了毗邻的“颍州公馆”。正堂在公馆适中,后堂在正堂后,左为寝室,厨房在后堂左;厢房在寝房右;东西廊在正堂前。大门在二门南。二门在正堂南。净室在厨房南。公馆宽敞明亮、干净舒心,给人以宾至如归之感,受到过使好评。为“以便使传”,刘节还在公馆前用青砖铺造了一条公馆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后,为方便来使接洽工作,官府将位于城北关外颍川驿侧旁的“颍州公馆”,移于南城巡按御史行台前巷的“欧阳公祠”(仰高祠)内,把祠的前厅改造为公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州李宜春修缮了颍州公馆。清乾隆初年废。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阜阳县知县潘世仁捐置,重建公馆于县东六十里铺。
颍川驿北侧的泉河边上附设有颍州最大的“东关码头”(非现在的东关。大体位置在今胜利北路北端至杨桥这片地域)。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刘节安排人员措砖伐石,招募工役,邑人常贵、王聪不仅慷慨捐助,而且还负责监督管理。竣工后砖石结构的码头,给济渡者提供了方便。
刘节还将用于军需物资运输的颍川卫“递运所”移建于颍州公馆之左。设正厅在公馆二门东边,厨库在正厅前右偏,门楼在正厅南,临横街。监牢在正厅前左偏。大使宅在正厅后。
颍州州东六十里的“留陵驿”(遗址在今颍东口孜镇),是颍州靠近沙颍河的第二大水陆驿站。但日久年长,留陵驿“茅茨土阶,不胜鄙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同知刘节重修。正厅在驿基中,东西厢房左为厨库,其右为预备仓,门楼在正厅南。驿丞宅在正厅后。
新闻推荐
杨洪浦教授坐诊中。颍州晚报讯(通讯员刘磊)10月29日是世界第15个银屑病日,安徽杨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解决银屑病病人看病难...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