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帮助贫困户多渠道就业 家门口上班赚钱又顾家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张伟 9月11日一大早,送儿子上学后,家住颍州区马寨乡姚老家村的董慧就骑上电动车前往离家不远的皮楼村扶贫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坐在缝纫机前小心地给鞋子缝线,尽管刚上班4个多月,董慧操作的手法已经日渐熟练,每个月挣的工钱也越来越多。
殊不知,如今生活平静的董慧,在4年前几乎被巨大的生活变故所打垮。“2014年,我老公突然被查出身患癌症,花费几十万元还是去世了,那时候三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3岁多。公公、公婆也相继去世,那些日子我心里的痛苦、身上的重担,连个可以诉说的人都没有,还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董慧说,区人社局下派的扶贫干部第一次来到她家时,她已经在床上躺了很多天,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说话。
“我原本以为自己会一直这么消沉下去,但扶贫干部没有放弃我,他们隔三差五地来我家,帮我解决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问题,鼓励我站起来,坚强地生活下去。”董慧说,作为贫困户,她很快享受到了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不仅如此,孩子没钱上学,村里把小儿子送到马寨中心幼儿园,享受幼儿补贴1000元,营养餐计划750元;二女儿在乡中心小学上学,每年享受营养餐计划1000元,每学期除免簿本和教辅资料费用外,还享受500元的贫困住宿补助;大女儿每年享受1250元的营养餐计划,每学期除免簿本和教辅资料费用外,还享受625元的贫困住宿补助。
“孩子有学上了,还免除了那么多费用,我心里踏实了很多。”董慧告诉记者,在重新恢复了生活希望后,她需要工作维持家里的生计。“人社局的扶贫干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先是协调村里给我提供鸡苗、羊仔,还安排专家辅导我们如何养殖,慢慢地,家里开始有了收入。”董慧说,除了养鸡养羊,孩子上学后她还有很多可利用的时间,可因为要照顾孩子,不能到远处工作。
区人社局驻村扶贫干部又介绍她来到离家不远的皮楼村扶贫工厂踏地鞋业有限公司上班。“在这里干活是按件计费,时间上比较自由,每月有将近2000元的稳定收入,最重要的是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真的很方便。”董慧说,村里给的帮扶政策只是一时,想要真正脱贫,还要靠自己的双手,所以有了这份工作,她心里才算踏实。现在她只能做些简单的活计,接下来,她会跟厂里的技术工学习技术,掌握了技术就可以有更高的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颍州区人社局紧紧围绕省、市就业脱贫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区脱贫攻坚“摘帽”任务清单,认真谋划,通过促进贫困户就业等形式,帮助更多像董慧一样的人走出困境。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提升贫困人员的劳动技能,让他们有能力就业;二是搭建多种平台,让贫困户就业有地方、有岗位、有补贴。”颍州区人社局局长田世平说,今年以来,区人社局大力实施就业技能脱贫培训工程,建立“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贫困户就业需求,联系培训机构,到村镇上门开展培训。开设了畜禽、水产养殖、果木花卉栽培等课程,参训学员不光学到了技能,每天还能领取50元补助。截至2018年9月,累计开展就业技能脱贫培训10期,培训贫困劳动者562人,发放培训补贴47.2万元。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设扶贫车间、扶贫驿站,提供家门口就业平台。2017年建成40个扶贫车间,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带动105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255人,另外33个扶贫车间正在建设中。”田世平说,不仅是建设厂房引进企业,他们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开拓居家就业岗位,大力开发扶贫辅助性公益岗位,搭建在家门口就业桥梁。截至目前,全区已经认定就业扶贫基地和居家就业扶贫基地236个,让工商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177个。通过政府兜底,购买服务,开发了保安、保洁、护路、护林、护沟、政策宣传、环卫监督等7类辅助性公益岗位2000个。
“贫困户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以及劳动力低下的病人,让他们出门打工,做高强度的工作并不现实,我们开发的居家就业岗位,大多是超市、农家乐、农业合作社及开发区企业提供的,可以吸纳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劳务等工作,每人每月补贴625元。而政府兜底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800元。虽然钱不算多,可已经能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田世平说,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居家就业岗位补贴166.87万元,为近2000名贫困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岗位,发放岗位补贴1186.2万元。
截至8月底,颍州区通过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和转移就业,让5499名贫困劳动者走上了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增加了收入,实现扶贫扶志的结合,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他是名老兵,曾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青春。他也是一名公益志愿者,为了偏远乡村的孩子能安心读书等四处奔走。他叫曾...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