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人民路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在很多阜阳人记忆中,东西走向的人民路一直是这座城市商业繁荣的象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发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民路在拉大城市框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随着商业重心不断南移,这条有着65年历史的城市主干道依然历久弥新,坦然面对皖西北商业中心“之一”的名号。
人民路与三里湾有个约定。从东门出发,沿颍河西路向东约3华里,就是三里湾所在地。这是一个因颍河渡口兴起的小镇,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乡镇的建制——“三民镇”。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鼓楼广场到三里湾还没有路。阜阳师范学院退休教授罗文博是土生土长的三里湾人,在他的记忆中,人民路的建设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
“解放前,东城河以东大部分是荒地。”在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教师公寓,记者见到了94岁高龄的罗文博老人。他回忆说,解放前的三里湾没有现在的防洪堤,沿街而建的盐粮行、澡堂子、杂货铺、搬运站都分布在颍河西岸的滩地上。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水泛滥成灾,三里湾的房屋很多都被冲倒,他们一家人才搬到城里面住。刚搬进城的时候,人们还主要依靠三里湾通往东门的颍河西路,只是那个时候“颍河西路”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上世纪80年代,罗文博创作了《三里湾故事》一文,对三里湾作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后来此文被收入了《罗文博文集》。
上世纪50年代,为扩展城区道路交通,城建部门计划在三里湾上渡口与鼓楼之间修建一条人民路。由于当时鼓楼以东并没有城门,也没有跨越东城河的桥梁,三里湾通往阜阳老城的路其实是在东城河里垫出来的。“四月二十五轰炸颍州府,四月二十三轰炸三里湾,这是侵华日军轰炸阜阳后流传在当地的民谣。”罗文博回忆说,1939年,国民党军桂系师长赖刚来到阜阳,强迫民工扒城楼、拆城墙,城河的防御功能随之瓦解,解放后在城河里垫土修路也就顺理成章了。后来,为了城市排水需要,这里又修建了人民路东城河大桥。
当时,阜阳的商业中心是解放南大街和解放北大街,两条城市主干道以鼓楼为界,沿街砖瓦、砖木结构商铺林立。1996年,当地把解放南大街改造成现在的古商城,而解放北大街直至几年前还依稀保留着之前的规模。“以前车少,街道都比较窄,建设人民路的时候城里城外基本上都是泥巴路,后来才改造成砂礓路。”罗文博说,提起人民路,人们会自然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一条梧桐大道,1958年,人民路两边栽植了2000多棵梧桐树和白杨树。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树已经长得合抱粗,到了夏天洒下一地的阴凉,让人民路成为一条绿意盎然、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当然,梧桐树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好的寓意,这种能够引来凤凰的行道树曾多次地出现在历代诗文中。然而,这条在市民心中洒下绿荫的梧桐大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城市建设中被全部砍伐,后来种下的绿化树在遮蔽烈日方面从未达到之前的规模。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讯(记者杨治好)日前,记者来到颍泉区祥富居小区时,几名宣讲员正在向居民发放宣传单,解说文明创建知识;一旁的爱心车辆上...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