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民工潮承载岁月几多情

阜阳日报 2018-07-06 14:24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张梦辰 从大包小包蛇皮袋,匆匆忙忙往外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民工潮作为一种特殊现象,渐渐在阜阳火车站形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与阜阳的市情分不开。当时,阜阳人多地少,又遭遇连续自然灾害,强降水导致数百万亩麦田烂根,群众生活困难。同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发达地区生根开花,大量的工厂、餐饮以及建筑行业兴起,劳动力大缺口与经济高收入,成为吸引阜阳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的强大动力。

一个村有一个人出去了,就会接二连三带走更多人出去;一个人在外边混得好了,就会帮助更多的家乡人……阜阳人身上的抱团精神,使民工潮如“滚雪球”般逐渐壮大,成为近30年来阜阳火车站最深刻的春运记忆。统计数据显示,在1991年至1994年民工潮形成初期,阜阳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已有20万至40万人。

由于经济条件差,人们总会身挑一根扁担,把被褥、炊具、粮食等能带上的东西都带上。初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伙儿干不了太复杂的工作,只能做挑河挖沟的农工、建筑工地的泥浆工、码头的搬运工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我们穷怕了,是能做棚车就不坐硬座,能坐火车绝不坐汽车。”市民赵新军曾在上海工作过,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阜阳到上海的汽车票价超百元,火车硬座的票价为24元,棚车只需要12元。

1994年至2010年,民工潮人数持续增多,总数超过了百万人。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集中返乡和出行的高峰期。“那时压力真大,尤其是‘三六九,往外走\’的时候,站前广场上滞留的旅客特别多,最多一天会有10万人同时出行。”阜阳火车站营销员邓之新介绍说,火车站改造提升之前,为了能更快售票,大家在室外摆出了售票桌,对同一到站、同一票价、事先打好的车票集中销售,尽可能缩短旅客购票时间;为方便已买到票的旅客出行,站前广场上设置了彩色候车棚,标示广州、上海、北京、宁波四个候车方向和一个“绿色通道”,帮助旅客更快识别;有些列车上没有热水,旅客们把空水杯伸到车窗外,工作人员在站台上拿着热水壶一杯一杯加满热水……

阜阳火车站秉承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使阜阳春运成了中原地带最有吸引力、号召力的招牌,不仅吸引着阜阳本地乘客,更辐射到皖西北、豫东南等21个市(区)县,成为全国五大民工潮源头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年,车站旅客发送量已达904万人次。

旅客人数在增加、变化显而易见——这些年,大家随身携带的行李越来越少,蛇皮袋逐渐被牛津箱、拷克箱和拉杆箱取代,里边的物品也从被褥等变成了家乡小吃、特产以及电子产品;工业企业和餐饮行业是打工的重点领域,不少人甚至已经租下铺子、办起工厂,当起了小老板。乘车要卧铺,也成为许多乘客的首选。

近年来,随着周边高铁站的兴起,许多农民工开始选择“普速+高铁”的出行方式。他们喜欢从阜阳站出发,然后经合肥、淮南换乘高铁去往北上广。“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会买到票挤不上车,再也不需要连夜排队去购票了。随着铁路建设快速发展,以后的出行会更加便捷。”

新闻推荐

阜阳市组建16支卫生应急小分队

颍州晚报讯(通讯员邵盈)近日,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2018年度阜阳市洪涝灾害救灾防病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洪涝灾害时,有效预防...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