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工上门服务暖了老人心

阜阳日报 2017-11-10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 牛真子 实习生 石丹

“俺只有一个闺女,在外头打工,家里只有俺自个儿。前些年得了脑梗也没好,夜里犯病也喊不着人……”72岁的潘奶奶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裤腿卷得高高的,一双旧布鞋沾满了泥土,老人刚从外面干完农活回家,就遇上了前来家访的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奶奶,别难过,我们以后可以教您使用手机,有啥事直接打电话喊我们。”社工安慰着老人。

“这些老人需要倾诉,其实,即便没有什么事情,平时哪怕我们去个一两次,老人也是开心的。”离开潘奶奶的家,社工翟贵华又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走访下一位老人。

近来天气渐冷,根据当地社区干部提供的名单,益民社工的社工要对两个村子的5位老人开展第一次家访。从今年5月入驻颍泉区坎河社区以来,他们已累计为30余位农村贫困、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社工服务。通过这次家访,他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服务对象。

来坎河社区之前,益民社工曾做过城市社区老人的社工服务,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服务农村老人时,大家还是发现了很多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不同,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老人或许更需要社工的介入。”社工常坤告诉记者。

开展好社工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家访。为此,根据老人具体情况,社工们按照问题程度的不同,对每位老人的家访频率划分为红、橙、黄、绿、白、黑六个等级。“红色代表老人的情况最紧急,需要我们每天至少做1次家访;白色代表问题已经解决,只需电话回访;黑色则代表老人已去世。其余代表的是需要我们每周、每月或者只需要逢年过节集中探访的情况。”常坤介绍说,他们目前服务的这些老人或者没有子女,或者是子女都在外打工,只有定期探望,才能了解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坎河社区葛庄村有一位老人,5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大儿媳留在家。尽管儿媳也十分孝顺婆婆,但老人却觉得自己身体还行,不愿去麻烦儿媳,有什么心事也不愿说。久而久之,婆媳之间就产生了一些误解。社工得知情况后,便动员老人的儿媳经常去看望老人,同时也劝说老人不要怕麻烦,要及时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儿媳。

“这位老人是很多农村老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不愿向子女倾诉,而子女也不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通过介入,希望能让双方都打开心扉,畅通沟通渠道,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翟贵华告诉记者,社工的作用是“授人以渔”,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老人来说,当问题不再是问题了,个案服务才算结束。

通过家访,对老人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益民社工在坎河社区定期开展了居家安全、防跌倒等方面的服务与小组活动;接下来,还将组织老人每天做保健操。常坤告诉记者,这些老人平时除了做农活外,空闲时间基本上无事可做;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腿脚也不太好,广场舞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我们想着可以将老人组织起来,教他们做一些强度较低、又能起到健身效果的保健操,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哎呦,你们来啦,快到俺家坐会儿吧!”村口小路上,正和其他村民聊天的88岁的王奶奶看到还在家访的社工,热情地打着招呼。她一身碎花小衬衫,花白的头发仔细地梳到脑后,没有同龄老人的驼背,看上去精神矍铄。“这些年轻人常到家里看俺呢!”尽管不太明白“社工”一词的含义,但老人知道,自己十分喜欢他们,希望他们常常去家里坐一坐。

一路上,益民社工的社工遇到很多和他们打招呼的村民,这些淳朴的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打心眼里喜欢他们。眼看重阳节就要到了,社工们正紧张筹备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寿宴,为当地11位高龄老人集体祝寿,社工会邀请老人的家人和当地村民,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营造出敬老孝亲的浓厚氛围。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温暖社区居民心

本报记者尚原野实习生夏联洁近日,阜阳伊顺楼爱心慈善协会的志愿者走进颍州区文峰办事处桃园社区,为生活在那里的老人免费义诊和理发,同时,走访慰问困难老人,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志愿服...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