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肘阁:胳膊上“站”孩子的奇特技艺

亳州晚报 2020-01-03 08:11 大字

“双架”更考验“架子”的体力和技巧

编者按:日前,经市文体旅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2个新入选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个类别,展示了亳州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即日起,本版推出“关注亳州非遗”系列报道,挖掘非遗文化,展现非遗精彩,敬请关注。

亳州肘阁历史悠久,是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亳州西关回族聚集区已经传习了六七代人。肘阁一般出现在春节、庙会等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呈现出特有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浓郁的吉祥、喜庆氛围,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平安、多福等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和很好的观赏价值。

胳膊站孩子技艺奇特

一名成年男子在腰间绑上一个铁架,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再固定另一个铁架,用于支撑表演者站立。铁架上方的孩童根据剧目着装,一只脚和小腿绑缚固定在支撑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和双臂扭动、摆动,进行表演。庙会或重大节日的“踩街”时,十架八架肘阁结队走上街头,随着热烈锣鼓、欢快喇叭的快慢节奏,小步合拍起舞,摄人心魄!

今年56岁的蒋全弟是亳州肘阁团队领头人。据他介绍,亳州肘阁最早是祭祀神仙的一种表演,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民间有上过阁的孩子会消灾免祸的说法。肘阁表演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在下,由体格强壮者担任,“架子”在上,均为2-6岁男女幼童。蒋全弟自小就做过“架子”,成年以后一直为肘阁表演的“座子”。

“架”由铁领衣、辘轳把、抱芯子等组合而成,高3米多,由于装上各种芯子,所以形似一棵花树,上面再扎上红花绿叶,非常绚烂夺目。“这些架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有的有一二百年历史,现在的铁匠已经很难打出这些东西了。”蒋全弟说。

亳州肘阁一般表演《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里的故事,或者民间故事中的“青蛇白蛇爱许仙”、“华佗救母”等,另外还有仙鹤、贝壳、十二生肖等动物系列的表演。由于表演起来花团锦簇、造型独特、惊险刺激,往往肘阁的出现会把整个民俗活动推向高潮,2019年春节,亳州回民肘阁被搬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

风雨两百载传承不易

据史料记载,肘阁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起源于淮河沿岸一带。据蒋全弟介绍,明初蒋氏从徐州瓦子口迁来亳州,几百年来一直人丁兴旺,肘阁就是蒋氏祖上在清朝末年从阜阳、临泉一带学习得来,成为蒋氏族人逢年入节一项最耀眼的喜庆活动,至今已在亳州西关传习了六七代人。

“清代晚期的时候,我家祖上在颍州一带做药材生意,为了提振生意人气,组织家族成员赴颍州学习肘阁表演;第二代人又在父辈基础上把肘阁表演搬上庙会表演的舞台;第三代的时候扩展肘阁表演项目达到30多架,参与人数近百人,是亳州肘阁表演最鼎盛时期。”蒋全弟介绍道。

在文革时期,肘阁被视为“四旧”,铁架被拆、戏服被毁,一些道具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肘阁发展也进入了低谷期。“我父亲和爷爷把一些设备藏在乡下老家,才保存了肘阁技艺。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把祖上的肘阁技艺拾起来,恢复肘阁表演团队。”蒋全弟说。

赶上新机遇后继有人

“肘阁表演对于表演者各个方面要求特别严格,扛架者不光要身强体壮,还要把握重心平衡;肘阁上面的儿童必须有一定的定力,要立于高处不畏惧,还要有精彩的动作表演。”蒋氏肘阁的传承人、蒋全弟的女婿刘亚军说:“我爱人小时候就在架上表演,我的女儿今年六岁,也已经上架表演了四年。”近年来,蒋氏肘阁的发展得到传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表演团队,刘亚军如今已扛起了肘阁传承的大旗。

曾经,每到冬季的时候,蒋全弟就要东奔西跑,到各地为肘阁队联系年节和庙会的表演台口。如今,随着亳州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蒋氏肘阁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表演团队也已发展到近50人。然而,这在刘亚军看来还远远不够:“肘阁表演受到严重的年龄制约,座子年龄大了扛不动架,架子超过六岁就会超重淘汰,所以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刘亚军说,他也正在筹划开办培训机构,希望借这次入选“市级非遗”的东风,让更多对肘阁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发扬这项文化遗产。

(记者路振杰/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癌痛让肝癌患者寝食难安 专家“妙用”无水酒精解痛

星报讯两年前,临泉县的郭大哥被不幸确诊肝癌,在上海一家医院手术后,又出现腹背部的剧烈疼痛,夜里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不敢...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