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家国同梦 四十年风雨同舟

都市女报 2019-10-01 13:51 大字

侯林与妻子黄纳玲女报记者 周瑛

数年前的一场大病,让著名学者、作家侯林,在将近古稀之年饱受了病痛的折磨。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则让他思索:自己是不是有些忽略了相伴四十年的妻子?人生路上,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孤独前行,而是要和真正爱你、关怀你的人携起手来,共同面对风雨人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著名学者、作家侯林的家距离繁华闹市不远,但可闹中取静,窗外鸟声啁啾,秋虫呢喃,客厅里、书房里是数个九层高的书架,摆放着满满的各类书籍,又让人不自觉地静下心来。别人常说他家里“顶天立地的是书”,而侯林则觉得,“顶天立地的是文化”,是不受时代局限、薪尽火传的中华文化。

生在泉城,长在泉城的侯林,自小被济南的泉水所哺育滋润。70年前,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侯林出生在济南老城区的县学西庑街。那时的济南老城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连石头缝里都有汩汩的泉水往外冒,侯林家里四合院的一口水井,满溢着清澈、甘甜的泉水,供全院人生活所需。幼时,活泼的侯林常和大自己两岁的三姨一起到离家不远的东护城河里捞鱼捉虾。童年生活,于侯林来说就是一首泉水的欢歌。

侯林的父母都是老师,崇尚文化是其家风。幼年的侯林除了无忧无虑地玩耍,还要认真、刻苦地读书。他牢记父母的教导,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十六岁的侯林虽然学业优异,却因为“政审”的原因而“名落孙山”,之后被分配到了济南一家工厂做工人。

在工厂工作期间,山东大学知名教授赵省之先生搬到了侯林家后边的学院街住。得知消息的母亲欣喜地告诉侯林,家附近搬来一位有学问的人,要多跟他学习。年轻的侯林去拜访新搬来的老学者,立即被满屋子的书吸引。此后,到赵先生里家借书、聊天,成了他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弥漫的书香从此浸润了侯林的人生。

一辈子在工厂与机器打交道,自然也不是侯林的人生目标。睿智的母亲也鼓励侯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放弃读书。于是,在县学西庑街13号的居民院里,侯林房间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深夜的灯光照亮侯林前行的道路,而温婉的妻子则陪伴他四十年风雨人生。

1978年的一天,县学西庑街来了一位腼腆、羞涩的年轻姑娘黄纳玲,侯林母亲热情接待了这位来和儿子相亲的秀丽女孩。已经29岁的小儿子除了努力工作,就是埋首书堆、写文章,可让她这个做母亲的犯了难。

女孩点头,母亲满意,侯林也动了心,两个大龄未婚青年成家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侯林还在等。

相亲一个月后,来自德州师专的一纸录取通知书,终于让侯林松了口气。十多年的坚持,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自己争取到了另外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这张录取通知来得殊为不易。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有心参加高考的侯林却被拒之门外,因为当时工作的工厂不允许。是花甲之年的母亲冲破重重阻力,跑到北京石油部去“告御状”,石油部直接通知到济南侯林所在的工厂,职工侯林符合条件,可以参加高考。有了母亲辛苦争取来的机会,厚积薄发的侯林历尽波折,一击必中,在29岁时踏进了大学校园。

参加高考前,侯林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自己。除了读书,他还笔耕不辍,先后在当时的《济南日报》、《大众日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一个初中毕业的工人,能够写出这么耐读的文字,侯林的表现引起了时任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伯海先生的注意。

1975年,全国部分高校在做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张老师将侯林抽调到了山东大学《故事新编》注释组。一句“你跟我搞鲁迅研究吧”,让当时的工人侯林记了一生,记住了这位教导一生、改变自己一生的恩师。在山大校园里,跟着张伯海、为侯林及其兄长侯琪的第一部著作《泺上集》撰写序言的孙昌熙先生等德高望重、学养深邃的学者导师,26岁的侯林深切明白了做学问是怎么回事,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向学之路。

初中毕业13年,从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29岁的侯林能考上大学,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8年,是改革开放元年。这一年,对侯林来说,双喜临门。

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入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爱情瓜熟蒂落,和小自己三岁的黄纳玲喜结连理,共走风雨人生路。

德州师专毕业后,侯林被分配到了报社文艺部工作,一干就是30年。

报社的工作没白没黑,顾不了家,而侯林又希望工作之余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所以,结婚之后,家务活都落在了年轻的妻子身上。对此,家里家外忙碌了四十多年的黄纳玲毫无怨言,反而觉得丈夫治学严谨,性格随和,两个人什么事都能商量到一块去。她说,刚结婚时的丈夫,下班回到家除了看书学习,还是看书学习。平常也不大爱说话,如果你生气了,他就一句话不说,自己把火发出来就没事了,结婚四十多年,两个人想吵架都吵不起来。

对于侯林来说,做出纳的妻子和他的文字、他的学问几乎是毫无关联的,但是他欣赏妻子为人处世的忠厚、善良、勤勉与诚信,也感激妻子四十年来为家庭无怨无悔地付出,人生价值观的一致胜过一切。侯林坦承自己婚后从来不做家务,是有了妻子这个吃苦耐劳的贤内助,他才能专心工作,有更多时间看书,做研究。

初进报社,除了做文化新闻,侯林还撰写文学评论。1985年,他的作品获得了山东省文学评论奖,还被《新华文摘》全文刊载。之后,他开始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散文集《看不见的风景》《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在齐鲁文坛受到广泛赞誉,作品斩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山东省文学奖等。

但是,他并没有从此止步不前。自2000年后,侯林将目光转向了济南的厚重历史,更加关注济南的泉水文化。

工作之余,侯林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图书馆里: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甚至北京与上海等地的图书馆……查阅有关济南的典籍文献,翻看古人的诗文集,搜寻泉水诗,研究孙中山与济南,充分发掘济南历史文化和济南泉水的伟大固有价值,填补了诸多济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文化空白,侯林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成果也越来越丰硕:《济南名泉史话》《孙中山与济南》《名士临泉》《济南泉水诗补释与考遗》……

家里浓厚的治学氛围也影响了侯林的女儿侯环。

1980年出生的侯环,自小闻着爸爸书桌上纸墨的清香长大。上小学时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开始读《史记》、《后汉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都是爸爸讲给她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画虎不成反类犬”等。上学时写的作文《爸爸教我读<史记>》,还在济南市获过奖。

女儿受爸爸影响,喜欢读书写作,妈妈黄纳玲自然乐见其成。她鼓励女儿好好学习,将来也做个跟爸爸一样做学问搞研究的人。

侯环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大学时,她在历史和文学中选择,最终确定了历史学方向,在获得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后,到济南大学做了一名老师,和父亲一样,潜心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济南历史文化论稿《鹊华意象的当代意义》《名士临泉》等。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目前,父女俩合著的《济南泉水文化研究》已经脱稿,而另一部《济南园林六十家》也已经完成大半。

如果不是几年前的一场大病,也许侯林还要继续过着每天看书研究到深夜的生活。2010年就从工作岗位退休的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放到了济南的历史文化研究上。将近古稀之年也不放松分毫。但是那场起初并不显眼的大病,让家人累得不轻。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侯林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家庭关注太少,有些对不起家人?

毕竟,人生短暂,不能把快乐生活过成受苦受难。

病愈后,侯林每天拿出半天时间陪家人放松,逛街、逛公园,和可爱的小外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还打算以后多和妻子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青山绿水,欣赏一下欧洲的异国风情,这些都在侯林的计划之内。

后记:与共和国同龄的侯林,庆幸自己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珍惜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予的宝贵机遇。新中国的繁荣富强给了他更好的写作和做研究的条件。几十年前去图书馆借书,只能逐字抄录,而现在可以用手机拍成照片,带回家直接打印出来。原来买书不易,而现在各种版本、各种装订的好书随处可见,还能足不出户地从网上买书。这么好的条件,如果还做不出什么来,他觉得对不起这个难得的时代。

侯林说,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新闻推荐

抓住主要问题推进乡村振兴

□周文波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实现这个目的并非易事,需作长远...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