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贵有艺见 王珊:从静谧到隐秘
“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看王珊的作品,不自觉就会想起清代画家龚贤这句话。
这里的王珊,或许指的是2013年,师从著名山水大家陈国勇读博士之前的王珊。那时候的王珊,画作多以淡墨为之,虚而灵,空而妙,画面无处不透露着清逸、枯淡的气息。
在她的笔下,山峦、草木、河流、山石、野云……总是一片静谧,虚实之间,目光所及的角落,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清朗朗,哪怕是朦胧柔顺的极尽迷离之处,也总是自然洒脱,一派天真。
于王珊而言,淡墨山水之美,在于淡墨山水格调之高,墨雅淡澄澈又寂静空灵,置身临泉,一切从容。
读博士后,王珊曾短暂“消失”。再见她,是在她的毕业创作展览现场。一幅《月移壁》,人们才发现,王珊虽然还是那个说话总带着温柔笑意的王珊,画作却已经从静谧变得隐秘起来。
隐秘?
是的,隐秘。几乎是每一个初接触《月移壁》的人的印象——前面的山,一片黑暗,黑暗中还涌动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有点不安感觉。后面的山,很安静,只露出了尖尖一角,远远地看着它,有一种神圣的情绪在蔓延。
山是三公山,属于华山山脉。从夜里无边静谧的华山南峰望过去,它就是《月移壁》里的样子,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月移壁”一词来自黄宾虹夜画山水理论——“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从古至今,画夜华山的人不多,远如范宽,近有石鲁。但却没有人,把华山放在后面,只能远远看着的地方。王珊这样画了,她把自己对那座山的敬畏心和崇高感融合在一起,创作了《月移壁》。
宋以后的文人山水画,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为我所用。而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北宋初的范宽,早中期的中国山水画精神,人和自然关系则颠倒了过来,人拼命努力地融进自然,去实现“天人合一”。
如果说,此前的王珊沿袭的是文人画脉络,在淡墨美学之中无法自拔,那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同时因为教学需要,用早中期山水画精神,研究关中地域山水画形态的王珊完全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从前人的山水画中梳理出理论,进而超越,提炼出自己的观念,创作出此时此刻的作品。
王珊说,她以夜华山为创作母题,阐释早中期山水画艺术审美创造“取象”的意义:经历了从发现自然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意象的“真实”的思辨过程。“于极静处叩问生命的律动,于极黑暗中洞察生命之幽微,于极沉实处见出极虚灵”。它包含着人对于从表象到内质、直白到隐曲、由实返虚的生命情感体验,对冥冥相距的万物内在的形神间相似性和隐秘性的发现,对生命内在律动的把握,以及与自然化一对真实存在的象征性表达或暗示。王珊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契合自然之精神,在自然深处与艺术灵魂真诚“悟对”,透过杂扰的光、影、声的自然之象捕捉隐于其后流衍着的生动与恒古,深入探究山水画艺术审美创造的整个“取象”过程。
诚然,艺术之道是一条寂寞的内归之路,千古寂寥,照见人的内心。但王珊还是那个王珊,一直都没有变,淡墨文人画的缥缈静谧也好,《月移壁》的写实隐秘也罢,总在精神世界某一段时光玄妙如羚羊挂角的灵感和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是的,就是以《月移壁》系列为代表的主题创作。它不再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不再宛若古琴轻响,从密林深处悠悠而来;不再信步林间,红尘喧嚣已远……它的隐秘,彼时,和面对自然的敬畏心,相互呼应。
如此而已,哪来那么多改变。
王珊 美术学中国画专业博士,师从山水大家陈国勇。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副教授,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常务副院长。
新闻推荐
临泉县检察院向教育局发出检察建议书 建议查补教育系统管理疏漏,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法治教育
本报讯(记者王雪洁通讯员来华标王秋芳)日前,临泉县人民检察院向该县教育局发出临检建(2019)1号检察建议书,建议查补教育系统管...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