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华携《上庄的女儿》做客徽派 如果可以选择我仍想当记者

新安晚报 2019-04-15 10:18 大字

上周六下午,资深媒体人胡跃华携新作《上庄的女儿》做客三孝口新华书店五楼徽派直播,畅聊一个媒体人的文学之路,一个上庄女儿的他乡追寻,一个徽州女人的丰富内心。省内文化名流郭因、赵焰、甘臻、宰贤文、高健健等现身直播现场为胡跃华站台助阵,现场活动对谈由刘政屏主持。胡跃华从一个离开家乡的上庄的女儿说起,从父辈说到胡适,从学法律到成为记者,从新闻稿到文学创作,侃侃而谈。她表示,自己会努力去更深刻地耕耘,但在新安晚报的十年记者生涯显然被她看作人生的精华。

【背景介绍】

胡跃华是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当过大学教师,当过新安晚报记者,现供职于安徽新媒体集团。《上庄的女儿》,描绘一个丰富而细腻的上庄,讲述一个疯狂而富才情的上庄女儿胡跃华。上庄是胡适的故乡,也是胡跃华的家乡。全书40余篇文章,分为上庄旧事、古月玉琪、记者生涯、时光影像四辑。由当代徽州大儒之称的著名美术史论家郭因为本书作序,安徽新科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陈先发和著名作家赵焰均为此书写了推荐语。著名诗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陈先发表示:“胡跃华将一个调查记者逼向真相时的勇气与侠骨,和一个徽州女性观察世道人心时的慧眼与柔肠,在笔墨中淋漓尽致地融为了一体。”著名作家赵焰则表示:“胡跃华文如其人,有才气,有真气,有侠气。她的人也好,文也好,恋的是家乡父老、情谊缘分;恨的是社会不公、世事坎坷;抒的是侠肝义胆、巾帼抱负。满纸之上,皆是性情澎湃。胡跃华是典型的‘徽州女人’,她的文章,是徽州另一片美丽的风景。”

【访谈实录】

上庄旧事里的胡适

徽派:很明显你来自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那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出这本书的,好像马丽春担当了一个“催生婆”的角色?

胡跃华:我的父亲是个书虫,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读书。那时候读了很多好看的小说,我小时候的愿望是成为作家。后来做了记者,写的稿子可以用万字来计算,但新闻作品都是易碎品,作为我来说,一个徽州女人感情比较丰富,有些随笔和散文,就陆陆续续出来了。成为文集,我要感谢马丽春,她一直鞭策我。她鼓励我说写散文的文字也是拿得出手的,很多文章都是她的命题作文,这么多年一直叫我出本书,这才出了这本文集。但我并不是刻意要写个系列,而是一篇篇真情实感慢慢写出来的。

徽派:媒体人是个风风火火的职业,但看“上庄旧事”,洋洋洒洒又娓娓道来,一看就是做了研究的,颇见力度和功底。

胡跃华:最初有个框架,就我们上庄这个姓氏好好研究一下。本来只是个框架,这本书的某一部分,之前只写了一万字,考证研究了很久,增加到现在出版时的字数,内容是详实可靠的。

徽派: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胡适的?

胡跃华:对胡适的关注,从上小学的时候。开始不知道胡适是谁,那时候老师让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我有个同学住胡适家隔壁,他们家那里的青石板特别适合跳绳和踢毽子,我就想既然胡适头上有很多帽子,村里人有没有故事可以写呢?但问了很多人都问不出来,这篇文章我也没有写好。

徽派:村子出了很多名人,对你有没有暗示?

胡跃华:我父亲对胡适也很崇拜。老师让写那个文章的时候,我就问我父亲胡适是什么样的人,我父亲喜欢边喝酒边读书,经常就能吟出胡适的诗句。村里的人也都对他特别崇拜,我就很好奇,但当时没有条件了解胡适。大学之后才真正想找一些资料去了解胡适,关注胡适。

记者生涯里的父亲

徽派:书里可以看到,你父亲从上海回来之后,命运一直不好,一直很穷困落魄,但还会拿出很多钱去买书,字迹也非常隽秀。

胡跃华:上庄不乏像父亲这样爱读书的人。崇文重教。其实在上庄的九年教育对胡适有深远影响,这么好的读书风气。《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我父亲还能演绎出来说书的感觉。父亲是两个寡妇——奶奶和太奶奶带大的,在家里特别受宠。我觉得父亲比较有英雄的气概,可能跟他读的书有关,很豪放,很刚直很耿直,宁折不屈。后来父亲身体不好,通宵睡不着就读书,咳嗽气喘就通宵读书。《聊斋志异》《红楼梦》《金瓶梅》,父亲经常反复读。我父亲死后,有老板拿两张欠条给我,我父亲买书欠的钱,人家没让我们还。

徽派:你是安大法律系的,在农大当了几年老师。是不是后来毫不犹豫就报名做记者了?

胡跃华:1992年安徽日报面向全省招考,我毫不犹豫就去了,其实这是父亲对我的期望。我考大学考了三次,我想学了法律做法官做律师为父亲这样遭遇不平的人打抱不平。但是父亲不高兴,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学新闻做无冕之王,为老百姓抱不平?村里很多人考上专科就摆酒庆祝,但我父亲不高兴。后来我当记者就是拼命,在报社跑政法和工商口,学会了喝酒。

徽派:这是什么动力?

胡跃华:小时候的经历,不公平的现象。社会新闻接触的部门和人相对比较豪放,你总是很书生气,很难和他们融到一块,做个好记者就要有新闻源,别人愿意告诉你,你就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当然做记者要有职业的敏感,社会新闻往往都是突发的,基本上都是24小时待命。很多时候等到人家通知你的时候不见得是好新闻,突发的第一现场才是。

徽派:我们都知道你为了写稿子还卧底做了毒贩。《我当毒贩七昼夜》,学会了老练地抽555香烟。不害怕吗?

胡跃华:无知者无畏。火坑我都想跳下去。其实当时很多稿子都写过了,学法律的有个英雄梦。我跟公安打交道多,知道很多缉毒英雄,我想有这种体验。去临泉采访的时候,那里是全国贩毒重灾区,警察都是熟面孔,很多案子都很难破,我说我来做引子,主动请缨。我是毒枭,公安小徐是马仔,其实我没写的是,我在宾馆带了十万块钱,毒贩子来撬我的门,还好公安的小徐和我弟弟在,当时很惊险。

徽派:十年之后,离开记者岗位,也算是北漂。

胡跃华:到今天为止,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我仍然会做一个记者。有在新安晚报做记者的十年,人生的其它都可以忽略,记者生涯是最值得最难忘的。上半生乡情友情爱情的真情流露,太真情证明我不会遮和掩。当然,这一路总是有人帮助我,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还是希望各位老师和亲人给我支持和鼓励。

【嘉宾纵论】

郭因(美学大家):胡跃华有她的过人之处,这本书值得看,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媒体人大半生的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她所处的这个时代,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她的大半生,而且可以了解她的大半生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过来的,看到时代历史的大体走向。历史的最终走向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意愿和力量,这其中和媒体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赵焰(作家):我跟胡跃华挺有缘分的,她是绩溪人,我是旌德人,紧挨着。胡跃华非常有才气,赶上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新闻大潮,当时我们都有新闻理想,胡跃华是“童子功”了,在当时的安徽是非常有名气的。胡跃华本人有才气,有真气,有侠气,同时爱新闻爱家乡爱生活。作为胡适家乡的后辈,有胡适的新文化运动这种转型时代的启明星,有这样一颗星辰从小在空中照着她,还是非常幸运的。

宰贤文(画家):这本书的腰封花了心思——兰花,一种品格,胡适一生留下来最珍贵的是品格,所以我用了兰花;记者铁肩担道义仗剑人生,也有梅花的精神;对家人对朋友有竹子的感觉,竹报平安嘛。梅、兰、竹,山间古韵。

高健健(高校老师):刚才给胡跃华那束花的卡片,写了“从来不用想起,永远不会忘记”。别以为只有你们男人会煽情,女人之间也有永恒的、不需要很亲密但是一直惦记的感情。胡跃华有常人没有的侠气,同时也有美而不自知的感觉,其实她是非常好看的女人,侠气把这些盖住了,她也不想让别人注意。人有美而不自知,文字也是一样美而不自知。其实她是个平时说话磕磕巴巴的人,文字干净倒像个男人,这是跑政法口记者应该具备的。胡跃华非常纯粹,我不说纯洁纯良,特别纯粹。

王根喜(中安在线总编辑):胡跃华是有故事的人,感情生活有起伏变化,职场有起伏变化,不断折腾,宁静外表下跳动的灵魂。第二个印象,是有个性的人,敢于超越自我,很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人;第三是有文化,是一种基因,骨子里来的,典型的皖南人,特有的温润和深不可测,功力很深。应该把上庄当作第一颗珍珠,后面还有一大串珍珠。

甘臻(作家):我和胡跃华是老同事了,书没读完但是已经感受到氛围了。看过书首先更想再去一趟上庄,看看胡跃华家的宅院,体验风土人情,古徽州的人文墨迹;江南清新的空气,古老的马头墙下陪伴胡跃华的是祖辈的家训和言传身教,上庄出了优秀的女儿。天道酬勤,用在胡跃华身上特别贴切。感觉读胡跃华的作品,有被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大气顺畅有灵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才华。不甘寂寞,出手不凡。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她用凡人善举温暖了身边人 □赵晔 何芳芳

身为滨湖世纪社区金翰网格居委会副主任,薛正华对待家人不仅无微不至,对待社区里需要帮忙的老人更是尽心尽力,用她的凡人...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