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拍微电影, 回忆儿时年味

颍州晚报 2019-02-19 09:42 大字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在很多人的孩童时代,新年最快乐的,莫过于在长辈带领下穿着新衣服揣着压岁钱逛集市、听大戏了。那些记忆已离我们愈来愈远,日前,阜阳女孩刘曼自编自导微电影《两个小板凳》,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记住儿时的年味,留住几代人的记忆。

一个感人的乡愁故事

微电影只有20分钟,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新年回老家祭祀时,在爷爷的遗物中发现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两个自制的小板凳。立刻,一段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女孩心头。

多年以前,城市还没有扩建,女孩的家乡还是广阔的农村。每逢新年,爷爷总会拉着她逛集市,为她买很多好吃好玩的,带她去听戏。这一年春节,爷爷照例搬着小板凳、带着女孩去听戏。因走得匆忙,爷爷忘记带钱,没能为女孩买零食。一气之下,女孩把板凳往路边的小河里一扔,转身跑回了家。

戏没有看成,爷爷找来木料,打算重新做板凳再带孙女看戏。但当板凳做成后,女孩被父母送到城里读书,一直到长大成人,再也没陪爷爷看过戏。

一份难忘的童年记忆

整部微电影,除了两个小板凳的情节是虚构的以外,其余都是刘曼真实的童年记忆。

刘曼今年22岁,是上海戏剧学院大三学生,老家在颍州区颍西街道办事处河水社区。记忆中,每逢新年她便会拉着爷爷的手到集市去玩、去看戏,从最开始骑在爷爷的脖子上,到后来由爷爷拉着手。

读初中后,刘曼随父母进了城,见爷爷的面少了,逢年过节回老家一趟,也没有再像儿时那样陪着爷爷去看戏。2013年,爷爷去世,陪爷爷看戏更成为刘曼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近年来阜城扩建,刘曼的家乡也迎来建设热潮。每到假期回家,在感慨家乡日新月异同时,刘曼的内心也有种淡淡的忧伤:记忆中的集市渐行渐远,童年时手拿糖葫芦、挤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难觅了。

那时刘曼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创作,拍摄一部有关这些美好记忆的微电影。

一段走心的拍摄历程

从几年前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到今年春节正式开拍,刘曼反复修改剧本。虽说在学校里她曾多次参与电影创作,但主要是拍摄纪录片,拍摄故事片还是第一次。

为了拍摄这部微电影,刘曼动用了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1万多元钱,请来两位学长配合拍摄剪辑,还动员亲友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演员——爷爷和小女孩,分别由姥爷和同学家的小妹妹雨橙扮演。

雨橙今年6岁,年龄虽小,却一点也不怯场。年逾七旬的姥爷则是本色演出。看到姥爷扮演的爷爷时,刘曼瞬间眼眶湿润,“感觉完全回到了童年和爷爷看戏的时光。”

最困难的是寻找唱大戏的舞台。由于城区建设需要,刘曼记忆的土坯戏台已不见踪影。为了能拍出颍淮原汁原味的乡愁,她四处打听寻找,最终在临泉高塘一个村找到了一处老旧的戏台。

一次特别的寒假作业

作为戏剧学院编导专业的学生,每到假期时,同学们都会向老师汇报自己假期准备的作业。

家住青岛的同学,要拍出家乡的大海;家住福建的同学,要拍出家乡的土楼;家住湖南的同学,要拍出秀美的大山……在刘曼看来,自己就要拍出淮北那种流传已久的民风民俗,可以寄托游子乡愁的故事。

刘曼说,城市变迁,家乡变美了,但应该给那些记忆中的老物件,比如戏台、民俗留下一个容身之所,那是后辈人与先辈们对话的直接载体。

按照计划,《两个小板凳》将于3月份杀青。届时,刘曼会把电影传到学校请老师审评,再上传到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她希望,这部微电影能够寄托阜阳游子的乡愁,也能留住几代人的记忆。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文 通讯员 刘华武/摄

新闻推荐

姜寨中心校

昨日上午,姜寨镇中心校在大会议室召开党员干部春训动员会,安排部署2019年春训工作。辖区各校(园)长、中心校全体班子及办公室...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