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当上小老板

阜阳日报 2019-01-02 10:18 大字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刘坤明 韦玮 2017年才实现脱贫“摘帽”,可眼下,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村民王兴兴已经开始张罗开办第二个工厂。趁着午饭时间,他又在位于长官镇镇西居委会的新厂门口贴上了招工广告。

“新厂子旁边就是学校,现在发布招工信息,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留守村民看到,考虑一个年关,过完年就能上班了。”王兴兴急着招工办厂,除了考虑经济效益,还有着“脱贫不忘带乡邻”的心思。

母亲残疾,父亲身患慢性病,王兴兴一家多年在贫困线上挣扎,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0年,走出校园的王兴兴,经县城一所服装培训学校介绍,进入浙江一家羽绒服厂务工。

服装加工企业多是流水线作业,普通工人一般只能在一个环节工作。为了掌握服装加工各环节技术、实现一技傍身,王兴兴只好通过频繁跳槽进入不同岗位工作,以致最初几年,工资仅能维持生活。

凭着能吃苦、爱钻研的劲头,王兴兴的收入渐丰。而在相隔千里的家乡,好消息也不断传来: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依靠帮扶政策,家里免费寄养了几只能繁母羊,母亲看病吃药基本不花钱了,父亲也走上村里的保洁公益性岗位,有了固定收入……

2017年底,就在王兴兴一家为实现脱贫“摘帽”而欣喜之时,同乡工友的返乡创业,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思考。

2018年8月份,村里举办葵花节活动,通过网络观看现场直播的王兴兴无意间了解到,这两年,政府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越发优厚,尤其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在乡村建了不少扶贫车间,优先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入驻创业。这让王兴兴很是动心,“我随即就联系了负责村里扶贫车间运营的人,听说正好村里的一个扶贫车间马上租赁到期,当时就决定回去办厂。”

在外打拼多年,王兴兴不愁生产机器、产品订单,令他没想到的是,在镇村帮助下,办厂面临的工人和资金等问题也迅速得到解决。“帮忙安排了临时过渡的厂房和技术工人,扶贫干部还借了10万块钱让我用。”

2018年9月份,王兴兴的服装加工厂在王营村的扶贫车间正式成立,目前已带动17名工人就业,包括6名贫困户。

成立时间不长,加工厂已然成为带动乡邻增收致富的有效门路。贫困户薛连芝目前就在加工厂务工,在她看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一举两得,“既顾得了家又能挣钱”。

王兴兴的返乡创业之路越走越顺。“前段时间我们主要加工羽绒服,是季节性加工,这几天我又联系了1万多件连体裤的订单,要在春节前加工完,车间里的婶婶大娘们持续有活干。”王兴兴还打算,年后再租一个扶贫车间办厂,规模上去了,吸纳的就业工人更多,效益也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胡飞鸿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徽省原滁县军分区副师职顾问胡飞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2月27日23时00分在铜陵市人民医院逝世,享...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