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成就“凤还巢”的“阜阳热度”

安徽日报 2018-10-25 10:36 大字

“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城市,把财富和希望带回家乡。在城市,铸造的是辉煌;回家乡,撑起的是脊梁。无论在哪里,你都与1000万父老乡亲共同大写着两个字——阜阳。 ”这首《阜阳农民工之歌》唱出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农民工的心声。

40年来,历经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农民,已华丽转身,活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为了梦想,再苦再累也不怕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普遍现象,农业大市阜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汹涌澎湃的“民工潮”。

最初,他们被称为“盲流”。他们中的大多数涌向了建筑工地和工厂,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们干的是最辛苦也是最危险的工作。然而,靠着勤劳和坚韧,这些被称为“盲流”的农村人,在城市顽强地生存下来。

“作为全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的阜阳,输出的农民工是全国所有农民工中最能吃苦耐劳的,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是从事最脏、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瓦工、木工、油漆工、清洁工、掏粪工、挖煤工,卖菜、卖水果、卖早点、捡破烂,再苦再累也无怨言。”退休多年的阜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王学敏对记者说。

老家在临泉县高塘乡、如今在北京做蔬菜生意的姚启中回忆往事,感慨良多:“1991年,我19岁,按农村习俗,到了该说媳妇的年龄,但是家里穷得叮当响,没办法,我决定和村里的几个人一块出去闯荡。走出去,或许能改变命运。”怀揣着过好日子的梦想,在邻居的帮助下,姚启中来到厦门。初到厦门,两眼一抹黑,尽管吃住条件很差,可他仍觉得比农村老家好得多,因为在这里靠体力能挣到工钱,一个月可以拿到几百块钱。这是他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为了攒钱娶媳妇,他在建筑工地上做工的同时,还帮助工地食堂干活,为的是能吃食堂提供的免费剩饭。在这里,姚启中吃了三年剩饭,也攒了5000多块钱。

听说姚启中在外务工挣到了钱,家里有人开始上门提亲,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娶到了和他一样穷的媳妇李荣。之后,他带着妻子去北京卖菜。

在北京,姚启中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人力三轮车去蔬菜批发市场进菜,然后再骑车赶到西城区的广安天陶市场。在那里,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水泥台子就是他的摊位。卖菜吃了多少苦,姚启中已不愿过多回忆。每当累到极点,姚启中就鼓励自己:“偌大的城市,一定会有我们的容身之所,总有一天,我们农民工也会站在舞台中央! ”

尽管在大城市扎根很难,但贫困家乡与繁华都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仍然吸引着大批农民像潮水一般涌向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曾经任上海铁路局阜阳车务段段长多年的李亚伟回忆说:“以前阜阳火车站只是一个二等小客站,候车室只能够容纳300人。每年春节刚过,不断涌来的农民工便开始向车站聚集,车站成了人的海洋。寒风中,上万人等候在车站广场,看了让人震惊。 ”

如今,阜阳火车站已成为京九线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火车站之一,春运期间最高日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许多农民工打趣说,这个车站就是咱农民工车站,没有咱农民工,就没有这个现代化的车站。因为当年汹涌的民工潮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投入10多亿元对阜阳站实施改造升级,从而使过去的小客站运能大幅提升。

艰苦打拼,融入城市大舞台

从60后、70后再到80后、90后,一代接着一代连续不断的民工潮,改变了阜阳农民的贫困生活。

“一人去挣钱,家里不缺钱;一人挣票子,全家摘掉穷帽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为阜阳农民找到了一条实现增收的新渠道。

时至今日,阜阳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高达280万,在全国330个城市里,到处都有阜阳农民工拼搏、奋斗的身影。他们的根在农村,生活在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劳动者。

大浪淘沙,经过艰苦的磨砺,一些能吃苦、有头脑的农民工脱颖而出,他们在大城市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资金和创业发展的人脉,有的不满足在就业地打工,开始在当地创业,掘到人生第一桶金。马虎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996年,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农民马虎只身一人出远门,四天四夜辗转来到北京,被一位老乡收留,开始在建筑工地上干杂活。几个月后,当他对北京的建筑工地慢慢熟悉之后,便大胆返乡带出十几个老乡再闯京城揽活。

白手起家小打小闹的打拼充满艰辛,经常遇到接了建筑活做完后拿不到钱的窘境,要款、借钱、躲账是家常便饭。转机出现在1999年,马虎和他的阜阳农民工兄弟承接到一项超市工程,当时背部刚做了手术的马虎,每天都带伤奔波在工地,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最后保质保量还提前交付,使工程甲方超市提前开门盈利,马虎不仅如约拿到工程款,还得到10万元奖金。之后,他又连续接了甲方三个超市工程,均提前完工。

从此,马虎把“诚信做事,本分做人”当作人生信条,始终恪守“盖房人想着住房人”的职业操守,慢慢地,他的建筑劳务公司在北京声名鹊起,发展到拥有300多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20多支专业劳务作业队,年劳务用工量最高达到万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阜阳农民工。

值得骄傲的是,北京鸟巢、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清华科技园大厦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都留有马虎和他阜阳农民工兄弟的辛勤汗水。马虎本人也连续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文明北京新市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像马虎一样,阜阳农民工以吃苦耐劳精神从基层做起,以聪明智慧头脑挖掘商机,以诚实守信品格成就事业,在艰苦的磨砺中慢慢挺起了腰杆,提升了形象,逐渐融入城市大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文盲半文盲逐渐消失,从业类型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行业转变,阜阳农民工在务工所在地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返乡创业,振兴家乡添豪情

进入2000年后,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户籍、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创办企业。从“东南飞”到“凤还巢”,阜阳民工潮逐渐演变为返乡创业潮。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可以说,民工潮为阜阳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金和技术。

马士永1968年出生在阜南县王堰镇,1991年开始外出打工,此后不断徘徊在城市与家乡之间,但是他始终不甘言败。 2003年,他来到温州,应聘进一家洁具厂当学徒工。比一般年轻人多了份心,他不仅学技术,还眼观六路地学销售、学管理。仅一年后就自己租起厂房招人,从半成品做起,很快又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当起了老板。

正当他为厂里生产成本不断增高、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发愁时,家乡县委、县政府上门招商,提供优惠政策,解决疑难问题,共商返乡创业大计。 2006年10月,马士永果断决定返乡创业,在阜南县工业园区办起了雪雨洁具公司,只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产值1.2亿元。有感于家乡良好的创业环境,第二年起,马士永多次和园区领导奔赴温州广泛招商,先后吸引30家洁具企业签约入驻,促使阜南工业园建成了产业配套较为完整的卫浴洁具生产基地。

经过市场风雨的洗礼,如今,马士永的雪雨洁具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总占地51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花园式生产基地,不仅企业成为阜南县工业园区的优秀企业,马士永本人也先后当选省、市人大代表。 “能为家乡父老乡亲尽绵薄之力,这是我多年的梦想,能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我的幸运。 ”马士永感慨地说。

“近年来,许多农民工带着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相继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给阜阳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阜阳市主要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引导带动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建设发展添砖加瓦,阜阳市已连续11年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接您回家”活动,开通免费专列、大巴车接送农民工,举办招聘会、创业恳谈会,表彰优秀返乡创业就业者,多渠道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时,给返乡创业人员送出“大礼包”: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创业就业政策,从市场准入、户籍制度、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一批农民工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让返乡人员创业有条件、就业有岗位。

通过积极主动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在家乡施展聪明才智回报家乡搭建平台,近年来阜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持续迅猛发展势头,实现农民工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转变为“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的新局面。

题图:阜阳新城区。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新闻推荐

学得一技之长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尚原野通讯员袁志手机维修与保养是当前就业率高的职业,引进培训脱贫效果较为明显。为此,省残联专门于10月10日至22...

临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