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传承“肘阁抬阁”

阜阳日报 2018-09-13 09:42 大字

本报记 者杨燕 通讯员 王子娟 近日,记者在临泉县杨桥镇欣赏了一场非遗表演。上方是脸涂油彩、身着戏服的小演员,抓耳挠腮、挥衣甩袖;下方是用铁架托着小演员的成年人,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肘阁抬阁,表演间隙,记者采访了肘阁抬阁第五代传承人刘文昌。

“我从小就喜欢看肘阁表演,总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在上面玩跳嬉闹。”刘文昌告诉记者,可是能上去表演的孩子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他直到十岁才第一次登上肘阁表演。正是那次表演经历,肘阁抬阁的艺术种子在他心底生根了,并慢慢发芽、长大、开花。

虽然对肘阁抬阁的表演心生向往,但那时表演收入低,成家后的刘文昌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过,他把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就经常陪同去参加肘阁抬阁的表演。由于跟肘阁抬阁艺人的频繁接触,刘文昌渐渐掌握了肘阁抬阁里马架、中桩和抱芯的制作技艺。

近年来,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肘阁抬阁表演的人越来越少。2005年前后,不再为生计操心的刘文昌发现,随着娱乐活动的丰富和肘阁抬阁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肘阁抬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层面、行业内、社会上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2008年肘阁抬阁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文昌也成了这个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

如何才能让肘阁抬阁“活下去,传得开”,并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是刘文昌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肘阁抬阁的表演形式、道具上,刘文昌做了不少创新和努力。

一场肘阁抬阁表演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以前小演员都是坐在只有二指宽的竹片上,时间一长很容易屁股痛,不愿意参加演出。为了让小演员不闹气,刘文昌便将儿童座椅安装到铁架子上。“改良后,小演员坐着表演舒服很多,连续表演三四个小时都不会哭闹。”

在抬阁演出的过程中,刘文昌发现,抬阁的成年演员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不仅每次蹲下去都有些费劲,而且有时还因为大家起的时间不一致,桌面倾斜吓到上面的小演员。在多次摸索中,刘文昌提高了桌子高度,从之前80公分提高到120公分,这样成年演员只要稍微弯下腿就可以抬起桌子。同时,考虑到老演员已经年过古稀,新演员又没吃过苦,刘文昌便将铁桌子改成了木桌子,并在桌腿上加了轮子,大大减轻了演员的负担。此外,为了增加抬阁的舞台艺术,他还在桌面下安了弹簧。“远远看去,跟大伙抬着一样,有一颤一颤的感觉。”

刘文昌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家伙看到这项古老的技艺,既要突出表演效果,又要兼顾老演员的身体状况,在平时的演出中,他们多采用这种省力的办法,但在一些正式的大型表演中,演员们仍是靠真扛。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肘阁抬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从临泉县辐射到周边县市,演员数量较之前也有了数倍增长,但刘文昌仍有自己的担忧。目前杨桥镇成立了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拨付资金建立肘阁抬阁展示馆和传习基地,每年举办几期技艺传承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项古老的非遗。但因为一场抬阁表演至少需要三四十人共同完成,一场表演下来每人最多有100多元收入,为了生计,很多对肘阁抬阁感兴趣的年轻人都不得不中途放弃。

“肘阁抬阁不仅需要有力气,还需要懂乐理,踩着鼓点才能表演的好看。”刘文昌说,他希望肘阁抬阁能在初中生中普及,让懂乐理、喜欢这种民间艺术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给传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新闻推荐

大公司代养山羊贫困户增收省心

本报记尚原野/文通讯员王子娟/摄在建设中原牧场过程中,临泉县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养殖企业为贫困户寄养山羊,在免除无劳动能力...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