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总司令部的临泉岁月
通讯员 文涛 作为安徽西北边陲的一个县,临泉西与河南省沈丘、汝南相连,外可扼制陇海、津浦、京汉三大铁路线,内可控制界首、沈丘、阜阳一线东西700余里地带。它可保卫重庆、西安后方与前线的交通线。成立4省边区总司令部的方案制定不久,即被日军侦悉,日军分2路向临泉进攻,边区国民党部队组织抵抗,日军在界首仅占领一天,即放弃北去。汤恩伯即向蒋介石报告战绩,更加引起重庆方面的重视,加速组成4省边区总司令部。
据《安徽省文史资料全书》记载,1940年,汤恩伯奉命到临泉县组建苏鲁豫皖4省边区总司令部。由汤恩伯任总司令,中将沈克和何柱国先后任副总司令,万建藩任参谋长。统辖三十一、十九、二十八、四十五、十五等5个集团军。其中,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曾驻临泉吕大寨、谢集。辖有暂一军、暂九军。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辖有骑二军、骑八师、三十七军等。他还指挥十二军(军长贺粹之)、暂十一军(军长刘昌义)、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九十七军(军长王毓文)。当时,汤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发展到最高峰时号称有大军40万之众。4省边区总司令部下属部队,在豫东皖北抗击了日军几次进攻,但也加重了4省边区人民的负担。军资粮秣皆取于4省边区各地,尤以皖北负担最重。
1940年7月,青海马家军官兵调赴临泉,整编为骑兵第八师。整编后,调赴皖北的涡阳、蒙城、怀远等县驻防,以牵制津浦铁路蚌埠沿线的日军。临泉本是安徽边区小县,交通阻塞。4省边区总司令部成立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向临泉四处开辟数条公路,由临(泉)漯(河)公路、临(泉)界(首)公路、临(泉)阜(阳)公路、临(泉)太(和)公路,以及从临泉到金寨经过河南省固始县的临固公路等。修筑公路的材料、石子、砂子、砖头,全是向当地百姓征工征料,沿途祠堂、庙宇、学校,甚至民房等被扒一空。在新埠口、小十字街北流鞍河和西街外流鞍河上分架3座浮桥。泉鞍洲西洲南北两端和从下埠口上泉北梁小街往界首路口各修一座巨大的圆形炮楼。由于汤恩伯强征暴敛,周边百姓对其深恶痛绝,并称“水、旱、蝗、汤”四灾。
边区总司令部设在临泉县城泉河北岸的大于庄、小于庄、老王庄一带。总司令部设8处1社,分驻县城泉河北数十个村子里。党务处驻孟寨,处长薛剑光,主管边区各正规军、游击挺进部队,及各市县的国民党党务。政务处(驻小于庄),处长张廷柱,分管民政、财政、建设、社会、粮食、经济等工作。军务处(驻朱楼),处长钟鼎均,主要负责对所属部队的编组、训练、参谋、作战。军法处(驻于新寨),处长王舜钦,专门审理军法案件。军需处(驻朱楼),处长胡静如,是汤恩伯的亲信人物,总掌整个分会的财务大权。总务处(驻于老庄),处长贾光年,主办分会勤杂事务。政治部(驻孟寨),主任于陶,负责军队的政治工作。三青团分团部(驻于寨),主任董铎,主办边区团务组训和发展工作。其他还有特务组(驻于小桥),是汤恩伯从正规军里选调出来专门人员,负责党政分会的安全警卫工作。
副主任室、高参室、专员室,秘书、副官、军医等都驻在于老庄党政分会(后改编为边区总部)。《重建日报》社前期驻集北前冢子,社长由汤恩伯兼任,实际负责人为王凤池。后迁到刘兴镇和长官北张寨村。汤恩伯还兴建总司令行辕和分会大礼堂,分会大礼堂容纳2000余人,礼堂内有阔大的舞台,新式门窗,需要大量好的树料,便向临泉县地方强征木质坚韧的大树。
1944年,边区总司令部改为第一战区临泉指挥所,汤恩伯兼临泉指挥所主任,洛阳沦陷后,又改为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仍由汤恩伯兼临泉指挥所主任,指挥所仍设在泉河北于老庄。据抗战时在《重建日报》工作的抗日老兵张兆修老人回忆,“老汤(汤恩伯)日常住处是机密。据后来了解,除了住临泉县城北于老圩外,还常住漯河、叶县等地。在临泉时,人马开始是经常坐船从北门进集,后为方便修了3座浮桥,老汤除了去大礼堂(位于泉河北小王庄砦)开会、东关操场、县城东南角的边区学院外,干训班也常去。当时,县城东南大街周围常常戒备森严。”
新闻推荐
要从此地过,留下“买路财” 一恶势力团伙长期对过路客运车强制收费,近日被警方打掉
开栏语:今年1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截至目前,全市共...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