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表达心中的感激 残疾人夫妻自愿捐献遗体
7月27日,是倪国林、韦萍夫妇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在颍州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送来的《中国遗体捐献自愿表》、《器官捐献自愿表》、《眼角膜捐献自愿表》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俺们受党和政府以及好心的邻居照顾太多,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表达一下感激。今天,终于实现这个心愿。”韦萍说。
社区和邻里,对他们很照顾
倪国林夫妇住在颍州区颍西办事处罗庄社区杨庄,两口子都是小儿麻痹症患者。
在杨庄一处居民区,社区工作人员搭建的两处简易房,是倪国林夫妇每天“工作”的所在。
倪国林负责修自行车、配钥匙,韦萍则帮着邻居剪剪缝缝。虽然收入不多,但他们对社会充满感恩。
当地居民老张说,倪国林在这里多年,修车配钥匙什么的,对外一直就收两块钱,从没涨过价。每次邻居有车子坏了或补个衣服啥的找他们,修好后都不收费。邻居们过意不去,偷偷把钱塞到他们的抽屉里,“他标价2元钱,俺们偷偷塞5元钱、10元钱。”
今年初,倪国林夫妇在师范学校对面的小摊面临拆迁。罗庄社区工作人员倪凤萍、时立峰、张国良等人为老倪夫妇在杨庄选好地方,建了简易房,并帮助搬了过去。工作人员特意买了肉和食用油去看望,临走时还硬塞给他们500元钱。
“可以让人同情,但不能让人看不起”
老倪夫妇有两个女儿,今年暑期过后,大女儿读初二,小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在他们看来,凭借自己的双手生活,蛮好。
倪国林老家在颍泉区闻集镇。上中学时,邻居家开个自行车店,他常去串门,有时顺便搭把手。
自行车店老板的父亲,是当地的村支书,对倪国林很关照。让倪国林印象最深的,是14岁那一年的夏天。
“那次,我在店里帮忙修车子,叔突然跟我说,娃,你快中学毕业了,想过将来咋干没有?”倪国林不知如何回答,老支书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将来无论到哪,无论做什么,咱可以让人同情,但绝对不能让人看不起。”
这句话,倪国林牢记在心。初中毕业后,倪国林在小集市上摆起修车铺。几年后,在亲友建议下,他进城到了罗庄社区。
在热心人牵线下,倪国林与来自临泉的韦萍相识。相似的人生经历,让两人迅速互生好感,很快成家。
这些年,倪国林牢记着老支书的话。曾经,有人专门出钱雇佣残疾人组成“讨债团”。也有人找到倪国林,开出每天50元的价格,被他直接拒绝:“俺人虽残疾,但没有残废。凭一双手吃饭,不比做那个强?”
牢记别人的好,想尽办法报答
在采访中,两人反复说的是感恩。邻居明里暗里的帮助;附近师范学校学生经常送来衣服和生活用品;房东大姐每个月仅收他50元房租,十多年没涨价……
倪国林说,想少收钱、不收钱回报大家,可每次大家都偷偷地塞给自己更多的钱。
去年,有人帮倪国林夫妇弄了个微信支付二维码,每次修理好东西,手机直接扫码,“想跟邻居们推让,也没有办法了。”说起这,倪国林满脸歉意,总感觉自己占了邻居们的便宜。每天清晨收拾村口卫生,觉得不够。今年春节期间,倪国林想通过献血来表达对社会的感激,却遭到婉拒。后来工作人员反复解释残疾人不能参与献血的规定后,他才失望而归。
捐献遗体和器官,努力回报社会
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献血,这让倪国林郁闷,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颍州区开展捐献遗体的新闻后,他决定:和妻子一起去红十字会,百年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
上周三,倪国林骑着手摇三轮车来到颍州区委大院。他挪动着身下的小板凳,一步步移出电梯,来到颍州区红十字会办公室,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动了: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残疾人主动要求捐献遗体。感动之余,工作人员也有些为难,因为工作程序,倪国林不能代表未到场的妻子签署协议。
“当时俺要回家接俺那口子过来。”倪国林说,工作人员劝阻了他,并约定安排专人到他家里去签署捐献自愿书,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杨庄一位居民对记者说,倪国林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他们从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他们一家乐观、阳光的生活状态,令大家伙敬佩。
倪国林接过邻居的话说:“大家对俺都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比干啥都开心。”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文 戴文学/摄
新闻推荐
入夏以来,大批游客前往临泉县休闲度夏,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纷至沓来——特色乡镇带火乡村旅游
本报通讯员赵怀勇本报记者安耀武文/图美丽乡村承载乡愁丰富生活7月15日,来自淮南市的户外徒步群150余人,在群主的带领下...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