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到雨天一身泥,出门深一脚浅一脚;现在,村里路网四通八达,还有了太阳能路灯——打通“断头路”解开“贫困结”
本报记者 范克龙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在阜阳市临泉县黄岭镇前洼村外的田野上,满眼都是春天的色彩:绿油油麦田一望无垠,铺就了大地的底色,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在微风中掀起波澜,送来阵阵清香,在油菜花丛掩映下,一条宽阔洁净的乡村公路延伸入村庄,两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水泥路转过两道弯,一直延伸到贫苦户张国继家门前,张国继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准备去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 “我家离大路还有几十米远,别看这几十米路,一到下雨出门就是一脚泥,深一脚浅一脚。现在‘断头路\’打通了,我们出行方便多了。 ”谈起家门口新修的公路,老张有话说。
54岁的张国继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上有90多岁老父亲,下有3个孩子上学,身无长技的他只能靠几亩薄田度日。路修好了,村里的“扶贫车间”很快引进了一家装修建材公司,张国继便有了新工作——在厂里做保洁。“现在在厂里上班,一个月两三千元,比种地强多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张国继去年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前几年村里虽然修了村村通公路,但是只有主干道,不成路网,老百姓出行还是很不方便。 ”村第一书记李水泉介绍,去年在省公路局的定点帮扶下,村里打通了8条“断头”路,连通了村里的路网,并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断头路\’打通后,村里的路网四通八达,村部、文化广场、卫生院、幼儿园彼此相连,基本上覆盖了居民生活区。 ”
据了解,2014年列入贫困村的前洼村共有村民1157户、5223人,2017年经过动态调整后,仍有贫困户113户、423人,省公路局扶贫工作队入驻后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以公路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84户、341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6%,前洼村达到出列的标准。
路修好了,村里的产业日渐兴旺。张国继所在“扶贫车间”入驻的旺佳装饰材料公司主要生产各种建筑板材。 “村里的房租比城里便宜一半,以前路不好物流车进出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车辆直接开到门口。”赵永亮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每月销量四五十万元,吸纳了15户贫困户就业。
鸿坤农业合作社主要以订单方式,生产销售粉丝、粉皮、淀粉,带动周边农户500多人和30名贫困户种植红薯。负责人张姗岚告诉记者,每到红薯丰收季节,成车的红薯往厂里运,门前那截“断头路”没少添堵。 “下雨天门前小路泥泞,大车根本进不来,只能用小车一车车先拉出去,再转运出去。现在路修好了,进出货方便多了。”张姗岚介绍,合作社一年收购30多万斤红薯粉,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
合作社的生意红火,用工量越来越大,旺季至少需要三四十个工人,村里的贫困户成了她最主要的用工来源。 70岁的贫困户张泽祥身体硬朗,经常来合作社干活。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在合作社帮忙,有活就过来干,家里还种着五六亩地,一年下来收入上万元,老伴儿在村里做保洁,每个月收入800多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张老去年顺利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记者了解到,从26日至昨日中午,阜阳市20多个乡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最大为颍泉区闻集镇,达到185.8毫米。这场降水前,阜阳站9月降水量已经较历年平均偏多9成。目前,阜阳站降水量偏多2倍有余,是198...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