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凤云巧手捏面人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王亚茹 赵怀勇
从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取下一小撮彩色面团,双手合在一起轻轻揉搓,用手指捏一捏、挤一挤,再用工具点上眼睛、嘴巴,刻画出手脚、头发、胡子等细节,披上色彩鲜艳的衣物、帽饰……十多分钟后,一个栩栩如生的钓鱼老翁就呈现在眼前。这是记者近日到临泉县城关镇银泉社区拜访面塑艺人侯凤云时看到的一幕。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作为临泉县为数不多的面塑艺人,今年63岁的侯凤云从事这一行已近50年了。
谈到与捏面人结缘,侯凤云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中期,贪玩的侯凤云读到五年级就辍学在家。为了让她以后能有一份谋生的活计,侯凤云的奶奶就把捏泥人的手艺传授给她。
“制作泥人的主要原料是黄土,成本比较低,但它的工序比捏面人还复杂,捏好之后还要烧制。”侯凤云回忆说,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和黄土的日渐减少,她开始尝试用米面粉代替黄土泥巴制作面人。虽然制作成本提高了,但捏出来的面人色彩更加丰富,看起来也更加美观。
据侯凤云介绍,捏面人的材料主要以米面为主,将米面和成面团,并根据需要在面团里掺和不同的颜料。
“面团的软硬度特别有讲究,面太软,人物立不起来;面太硬,缺乏黏性,黏合效果不好,会导致面人无法长久、完整地保存。”经过多次实验,侯凤云可以根据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合理掌控面团硬度。
侯凤云指着一个类似于簪子的透明物体告诉记者,这是捏面人用到的主要工具,俗名“拨抬”,尖尖的一头是用来辅助做面人的嘴巴、眼睛等细微之处;带有小齿轮的一头是用来做一些衣服的褶皱、鸟类的尾巴等。
记者在侯凤云家看到,小木架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小面人:有慈祥的钓鱼老翁,有俏皮的孙悟空,有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有可爱的哪吒等神话人物。据说,这些小面人都是她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卖的。
侯凤云说,捏面人是个精细活,不仅需要细心,还要有耐心。除了雨雪天气外,她每天都会到集市上售卖面人。捏一个不太复杂的面人大概需要15分钟,她一天能做30至40个面人。粗略算了一下,一年下来,侯凤云大约能捏5000多个面人。
“因为造型多样、色彩绚丽,面人很受孩子欢迎。”侯凤云说,不过在一些大城市,面塑手艺人已经不多见了。这几年,她经常辗转去一些大城市,将这门传统手艺展现给更多的人。目前,她的足迹已经遍布南京、武汉、新疆、内蒙古及我国东北地区。接下来,她打算去广东省珠海市走走,将面塑艺术产品带到更远的地方。
不过,侯凤云也明白,捏面人的收入并不丰厚,仅仅靠着奶奶传下来的这些老技艺是不行的,要想把捏面人这门老手艺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她还需要做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我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上很难跟上现在的新潮。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一起把这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侯凤云说。
新闻推荐
阜阳日报讯为减少噪音和环境污染,1月18日,临泉县发布了烟花爆竹限放通告。1月22日,该县有关部门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居民开出了第一张罚单。1月22日12时许,临泉县新城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幸...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