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志愿者牵线走失三年终回乡

阜阳日报 2017-12-13 13:56 大字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郭金山

患有精神疾病,走失3年,部分记忆丢失……在这个寒冷的冬日,被山东德州救助站收留的49岁临泉人刘景云,终于在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回到家乡。

日前,临泉县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宝贝回家网站的志愿者马启勤收到一个帮人寻家的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就是刘景云,发帖人认为该人疑似皖北人。

马启勤认真看了视频,发现寻亲人在接受询问时,陆续说出了“林园(表达不清楚,近似谐音)县、瓦店镇、大张庄村、蒋庄、刘尧村”等词语,还提到“周围没有山,在家吃面条、蒸馍、炒菜”等生活细节。

马启勤说,他从视频声音中判断,走失者说的是临泉本地话。由于表达不清楚,“林园”应该就是指“临泉”。之后,他将这个信息发到了临泉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微信群里。瓦店微友李贞贞很快就反馈信息说,当地一位妇女已认出刘景云是自己的姐姐。比对了刘景云的资料,确认身份之后,11月24日,德州救助站和志愿者安排刘景云与她的父亲通过微信视频聊天。视频接通后,刘景云的第一句话就是:“爸,我想您了!”父女俩都激动地哭了。核准情况后,德州救助站派工作人员安排把刘景云送回家乡的事宜。

当年,刘景云是怎么出走的呢?根据刘景云的父亲刘庆朝回忆,刘景云1990年患上精神疾病,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病情发作时,不能自控,经常四处乱跑。2014年10月底,刘景云从自家出去后,再没回来。家人想了多种办法,始终打听不到刘景云的去向。

据山东媒体介绍,2016年1月25日,山东省德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街面巡逻救助时,发现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衣服很脏,精神状态也不好,疑似精神病患者,便将她带回救助站。因多次询问,她都无法提供任何家庭有效信息。工作人员便联系公安部门为其采集了DNA,录入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还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为其寻亲,但一直没有结果。

今年年初,救助站引入宝贝回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志愿者多次与刘景云沟通,根据其口音等特征,将其家乡位置锁定在安徽皖北并将录制的短视频发送给当地志愿者,请求帮助寻找。

得知12月6日上午德州救助站把刘景云送回,临泉县妇联、团县委、县救助站、青年志愿者协会专程派人去阜阳迎接刘景云。中午12时30分,刘景云终于回到了离别三年的瓦店镇刘尧村。

多年离别,刘景云的黑发已经花白。家乡的变化让她有些恍惚,但一看到院里的老树和老堂屋,她便情不自禁地喊到:“到家啦!”

刘景云回家后,左邻右舍乡亲前来看望。刘庆朝感慨地说:“这让我们咋样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啊!”

临泉县妇联主席于晓红说,虽然刘景云回到了家,但她们仍会持续关注刘景云家的情况。今后,她们还会积极和司法、民政等各个部门和社会力量联合,让更多像刘景云这样漂泊在外的贫困流浪人员回到家乡。

新闻推荐

送“扶贫年历”助脱贫攻坚

连日来,中国人寿安徽省阜阳分公司派驻临泉县土陂乡李集村扶贫驻村工作队员为进一步联系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增强与贫困户的感情,将138份“***年历”分别送到未脱贫和2017年预脱贫的贫困户家中,...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