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都临淄的民谣和童谣 王毅
古齐都临淄是我的家乡,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我从小就依偎在大人们身边,听他们哼唱当地民谣,步入社会后,齐文化方兴未艾,开发诸多新景点,随之又产生许多新民谣和新童谣。这些民谣是世世代代齐民用心血浸泡孕育而成的结晶,可谓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齐文化遗产。有位名人说,“民谣是历史的活化石”,透过这些民谣,我们可以感受到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古齐传统的启示力量,了解临淄的民风、民俗。
(一)齐风类
春祭天主神在天齐渊
《史记·封禅书》载,齐国有八神,“一曰天主,祠(春祭)天齐。天齐渊在临淄南郊山下者”,“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天齐渊:临淄古水潭,在南郊山,今称牛山,其具体方位在临淄东南牛山下温泉旧址。史载,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时,都曾祭祀过天齐渊的天主神。历代临淄人相沿成俗,对天主神——“天爷爷”信仰有加,顶礼膜拜至今,追朔起来,遂有民谣曰:
临淄有个南郊山,春祭天主在天齐渊。
祭天主神是中华民族结婚“拜天地”传统仪式和春节祭天地神民俗的滥觞。如今,天齐渊旧址已辟为天齐渊公园,泉水喷涌,景色宜人,成为供人游览的风景区。
齐王葬在三山口
临淄曾是历史上周代齐国的都城,汉代齐国的王城,后来被历史冷落,遂有民谣曰:
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
临淄从姜尚封齐,建都营丘至秦国统一,作为周代齐国都城,前后经历了六百三十八年的漫长岁月,汉代为齐王城,“钜于长安”,被称为“五都”之一,自晋始,降为县邑治所,“永不为京了”。临淄人甚感惋惜和不解,便从地理风水找原因:方志记载,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小白)和统治齐国五十八年的齐景公(杵臼)之墓(俗称二王冢,今有异说)在临淄城东南的鼎足山(即紫金山、菟头山、牛头山的合称)的南山口上,故称“三山口”。以此成为“临淄永世不为京”的借口。这首民谣大概是为临淄显赫的历史和繁华的齐都盛世不再而作无奈的注脚吧?!
晏婴冢的“水脉葬法”
民国九年《临淄县志·杂俎》记载:“古者豪富之家,相传用五行葬法,以备发掘。昔有发掘晏平仲(晏婴字)墓者,初若闻有戈戟声,又见水泉汹涌,众惧乃止。”据此可知,晏婴墓为水脉葬法,齐都地区有民谣曰:
晏婴死后葬齐城,穴脉大海一线通。有人打开晏婴冢,东海水淹十三省。
晏婴是齐国的一代贤相,深受历代齐民的爱戴和敬仰。其墓“唐贞观中,严禁采樵”,历代护冢者多,虽经千载,其冢不曾被破坏。此谣反映了历代齐民护冢的强烈愿望——谁胆敢开冢就会遭水淹之祸。
三月三赶牛山
牛山,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都游览胜地。早在汉代始就有上巳修褉的习俗,至曹魏时定三月初三为修褉日,后相沿成俗,形成香火盛会。这种庙会与踏青融为一体,历传不衰,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有民谣曰:
清明三月三,烧香赶牛山。
时值阳春三月,春风习习,芳草如茵,温泉水气升腾,似雾如烟,沾衣欲湿。历代临淄县令邀约士绅、僚吏临泉饮酒赋诗遣兴;百姓一则瞻神像进香,祈求神灵赐福保佑,二则攀山径,踏芳草,尽情逛山踏青游玩。如今在牛山北麓管仲墓处辟建有古典建筑群——管仲纪念馆。这一传统庙会又有新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临淄最负盛名的重要庙会。
梧台香火会
梧台是齐国宫室建筑群遗址中最大的夯土台基。民国初年在其上修玄武祠,每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举行香火会。善男信女云集于此顶礼膜拜,热闹非凡,遂有民谣曰:
梧台会,燕石湾,赶庙会,求狐仙。香火会址就在燕石湾。燕石湾有来历,据《后汉书·应劭传》引《阚子》记载,梧台东即“宋人得燕石处”。又传说梧台东因筑台用土,地势低洼,形成一个大水湾,村人俗称燕石湾。春季水湾无水,香火会就在这里。“求狐仙”是指当时百姓借香火会之机来向狐仙求医问药的陋习。原来当初筑梧宫(台)时,为使堆土不致塌方,每层用许多木檩横排相托,日久年远,木檩腐烂后,留下许多圆洞,成为狐狸繁殖、隐藏的天然穴窝。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百姓治病心切便迷信狐仙能治病,遂形成求狐仙的陋习。解放后,随着提倡科学、破除迷信活动的深入,此陋习已废除,如今庙会已成为瞻仰古迹、观光旅游的新型庙会了。
齐都人想得宝
临淄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如牺尊是挖地窖所获,燕王剑是淄河干枯后挖沙拾得,各种古箭簇小文物、金银错绿松石铜镜等大都是大雨过后因冲刷显露而被人捡得的。民间有民谣曰:
齐都人想得宝,河干、雨后到处找。
齐都人想发财,打井挖窖眼瞪开。
这首民谣展现了齐都人争相捡拾古齐文物的情景。
(二)人物类
昨日太公从此过
姜太公是齐国开国之君。后被神化,为“神上之神”,备受推崇,故临淄地区盖屋上梁时,工匠口头念这辈辈相传的民谣:
昨日太公从此过,他说今日安门好。
众小工跟随高唱一遍,方用绳索将房梁拉上去安正,接着放鞭炮以示庆贺,上梁仪式方完成。这首民谣表现了人们对齐祖姜太公这位“神上之神”的无限尊崇。
孟夫子与淳于髡
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文学家,以博学、强记、滑稽、善辩著称。孟子适齐,讲学于稷下学宫。二人在学术上屡屡争辩,而孟子每每败北,故民间有民谣曰:
孟子见了淳于髡,吓不死也发个昏。
有一次,淳于髡曾以锋利的语言,针对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的所谓“礼”,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嫂溺援以手者,权也”的空谈。淳于髡指责孟子道:“你是齐国三卿之一,却没有建立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功业,‘名实未加以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驳得孟子张口结舌,羞愧难当。
齐桓公重点兵
齐故城内“金銮殿”处有一高大的宫室遗址,唐长庆年间,其上立太公、桓公庙,故称桓公台,习呼点将台,遂有桓公重点兵的民谣:
桓公五霸雄,戏说他“无能”。
将军凯旋归,桓公殿前迎。
颂令下马歇,骑士坐如钟。
将军一挥手,嗖地歇了营。
小白心纳闷:“吾令何不行?”
喝令重披褂,上马重点兵……
管仲忙劝谏,《主将》是准绳。
桓公哑然笑,将主情更浓。”
这则民谣反映了齐桓公、管仲带兵、用兵的一个侧面:表面上看齐桓公不如将军的军令灵,有失桓公的威信。“一匡天下”“春秋首霸”齐桓公把管仲的“制仪法,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制定依法,发出号令,就可以统百姓的行动和治理民众了)”奉为信条,坚信不疑,认为治民如此,治军亦如此,故有齐王重点兵之说。实际上反映了管仲是按照兵祖姜太公《六韬·立将》中“将即受命,上至天者,将军制之(意为上至天大的一切军务由将军指挥),下至渊者,将军制之(以为下至深渊样的一切军务由将军指挥)”的军事思想来治军和训练的,且这种治军方略已深入军心。这正是齐桓公能成为霸首的真谛所在。从这首民谣里可以看出管桓两个军事家的治军思想和宽阔的胸怀。
(三)古迹类
齐苑申池内弑齐侯
申池,是齐国王候的苑囿。清康熙十一年县志载:“申池,县西二十里。”今临淄凤凰镇申桥村中有一古桥,村因申池和古桥而得名。此为申池方位的旁证。《左转·文公十八年》载:“夏五月,公(齐懿公)游于申池,二人(仆人邴歜和骖乘阎职)浴于池。……乃谋杀懿公,纳诸竹中。”故临淄西乡有民谣曰:
申桥湾,申桥湾,齐王死尸拽(zhuai,“扔”之意)里边。
这首民谣是齐苑申池位于溡水(乌河)申桥村附近的旁证。这里河道很宽,且水深,故称申桥湾。“死尸拽里边”当是齐懿公被杀于此的史实口头流传的遗存。
管仲三归台藏“金鸡报晓”之器
据方志载,管仲府邸三归台遗址坐落在齐故城西北十五里“齐国国宾馆”梧台附近,“管仲相桓公定霸筑此台以居”,其府邸富丽堂皇,奢侈品颇多,遂有民谣曰:
三归台前有个稿(东西),黎明常闻鸡报晓。
蛮子(南方盗墓者)围台转三遭,嘎根(从此)金鸡不叫了。”
此民谣说管仲家藏“金鸡报晓”之器,反映了他的富有和生活的奢侈。《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台)、反坫(国君用以放酒杯的土台),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家有“报晓”之器,齐人也不反对他,这是因为管仲付出的心血太多了,把齐国治理得太好了,富裕的百姓认为让自己富裕起来的人富点没有什么。
石佛不过海
龙池畔的龙泉寺内有北魏石佛四尊,两大佛各高一丈八尺,两小佛各高九尺,乃国家珍贵文物。1928年日本侵略者阴谋劫去,将石佛运至淄河车站,企图东运青岛,渡海去日本。临淄民众闻讯赶来,人流如堵,齐声怒喊民谣:
石佛不过海,过海龙眼开。
古传龙池的“龙眼”(即龙池里的双井)通着东海的龙宫,“龙眼”开即成水灾。日本侵略者既恐众怒难犯,又迷信民谣,害怕龙眼开,不仅百姓被淹,连自己的命也难保,才未敢启运,只将两小石佛的头部砸下劫去。后来有人将龙泉寺的四石佛运至青岛,解放后政府将其置于青岛市博物馆内。
盛产小麦的齐故城遗址
齐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堆积层厚,腐殖质多,土产肥沃,盛产小麦,素有“小麦粮仓”之称,当地有民谣曰:
产麦地片哪里优?西关后城圈里头。石佛堂一左一右,不如瓜里庄前那一溜。
“西关后城圈”指东西、南北各十五华里的齐故城遗址的范围内。石佛堂、瓜里庄(今永顺村)两村都在遗址的中心地带,以小麦高产闻名临淄。
(四)新景点
东周殉马坑
东周殉马坑位于齐国故城北部齐都镇河崖头村西侧,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大贵族墓地。1964年被发现,发掘清理北面西端一段,坑长54米,殉马145匹,搭简易棚保护,后毁。1972年又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在其中5号墓周围,有大规模殉马坑。殉马坑在墓室的东、北、西三面,东西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自然衔接,成为一体,全长215米。1982年建起了古朴典雅的展厅,该厅长36.5米,殉马106匹。按此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600匹以上。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见。由此可见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经济的发达、军力的强盛。它可与北京明皇陵和秦皇陵的兵马俑相媲美,遂临淄有民谣曰:
北京的陵,西安的佣,比不上临淄的殉马坑。
北京有明代十三位帝王的陵墓,西安有秦始皇的兵马俑,都是全国著名古迹,闻名遐迩,临淄殉马坑虽为改革开放后新辟建的古迹遗存新景点,但它的考古价值、文物声誉却敢与前两者比肩、媲美!
姜太公祠
临淄人民为纪念齐国始祖姜尚,于1996年在姜太公衣冠冢北侧修建了姜太公祠。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桓公路南,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占地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姜太公祠,正殿有姜太公、丁公、齐桓公塑像。遂临淄有民谣曰:
牛山高,淄水长,衣冠冢处起辉煌。
追思太公不忘祖,建祠塑像表衷肠。
新建姜太公祠位于姜太公衣冠冢(墓)北侧,其建筑古朴典雅,内设钟鼓楼,殿前设巨型铜香炉,是一处临淄人追念齐祖而辟建的新景点。如今,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的络绎不绝。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后李春秋车马坑是1990年在修济青高速公路时发现的,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车马坑长三十二米、宽八米。其中每车驾四匹者,车六辆,计马二十四匹;每车驾马两匹者,车四辆,计马八匹。经剥剔清理,殉车木质虽已腐朽,原车形裸露于地面,轴头上的铜饰物铜軎和插屑“辖”,仍固定如初,令人叹为观止。马头上的铜、贝饰物,呈梅花状排列,十分精美。发现车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马饰之精良,属国内罕见。1993年,依托春秋古车马坑,建成了中国古车博物馆,是当代我国第一家最完整、最系统,以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陈列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其车马坑之上便是济青高速公路,它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遂有儿歌曰:
济青路,长又长,古车博馆在俺乡。馆顶汽车快如飞,坑内“泥车”千载藏。俺看“泥车”懂齐史,俺坐汽车去“留洋”。
这首童谣表现了孩子们对古车博物馆奇特景观的赞美,对家乡齐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广场添了俩“铜人”
临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2007年第四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期间,在临淄人民广场,落成了巨型双人蹴鞠铜雕塑,总高7米多,成为临淄形象的载体和标志物,成为广场的一道亮丽景观,遂有童谣曰:
青天,蓝天,飘白云,广场添了俩“铜人”。不吃饭,不睡觉,整天踢球有精神。
这首童谣以儿童的视觉和认知来抒写蹴鞠铜塑像,表现了他们对这一新景观的热爱、赞美之情。
新闻推荐
70余家知名杂技团体将登台献艺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