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今年全市4000名贫困群众搬出“穷窝”、拔掉“穷根” 新居新业新生活

阜阳日报 2017-09-12 10:01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张凯培

几十年后搬出“穷窝”,且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临泉县陶老乡贫困户陶照金看哪都是景。

1975年,为了躲避洪水,陶照金和乡亲们不得不搬到洪河大堤上居住,一处瓦房、几亩薄地,一守就是几十年。

在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后,今年,62岁的陶照金一家分到了陶老乡南天门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的一处新房。新居宽敞明亮、水电齐全,周边还配建有小花园、幼儿园和卫生室,畅通的水泥路更是解决了以往“出门两脚泥”的老大难问题。老陶打定主意:“俺老两口子就在这过晚年了。”

着眼于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难题,今年,阜阳市计划易地扶贫搬迁3937人,在颍上县、阜南县、界首市、临泉县和颍东区5个县市区建设集中安置区18个。截至8月底,已有15个安置点具备入住条件。预计9月20日前,将有900多户、3365名贫困群众,和陶照金一样,搬出“穷窝”、搬进新居。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得“能致富、可持续”。全市各地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不仅精心谋划布局、科学选址,更注重长远谋划,在实现搬迁对象后续脱贫、发展上发力。

贫困户高红娥一家,是颍上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之一,今年和29户、160名乡亲一起,搬进了夏桥镇徐家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这里紧邻颍上经济开发区,周边工厂、企业众多,新房还未完全收拾停当,高红娥两口已在园区找到了新工作。脱贫致富有了稳定门路,高红娥一家的新生活越过越有滋味——靠近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可以享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丰富,一家老小就医、上学都不用远离家门。

高红娥一家的改变不是个例。在颍上县,为确保搬迁群众既有恒产又有恒业,全县所有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均遵循“门前一片田、屋后一方园,就近能就业,长远有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安置户房前屋后规划一小块菜地、果园,解决贫困户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园区企业务工、公益岗位就业,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劳动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得到“六个一”特色产业政策帮扶。去年底,全县搬迁户人均纯收入已由搬迁前的贫困线以下,提高至4500元以上。在临泉县,为帮助搬迁对象增收脱贫,政府在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政策的同时,还在每个搬迁安置点附近,分别规划建设了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并提供能繁母羊养殖奖励性补贴,其中仅养殖补贴一项,目前就已惠及10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可增收6000元……

“我们的目标是,9月底全面完成今年的安置建设任务并将钥匙交到搬迁户手中。”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阜阳市将继续按照“精准搬迁对象、精准搬迁建设、精准搬迁安置、规范资金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高效有序推进,确保阜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新闻推荐

“痴情女孩”李玲利

她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女孩李玲利,他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小伙范志友,共同的打工经历让他们相识相恋。一次意外,范志友不幸坠楼致下身瘫痪,李玲利也被家人几次劝回老家严加看管,但她不离不弃,誓死跟随...

临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