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富春江畔觅画魂

芜湖日报 2017-09-06 01:05 大字

来到富阳,便来到了一片山水之间,入住的宾馆建在半山腰上,背依福缘山,面朝富春江,是一个观景的绝佳地。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的美,美在她的沉静与清远,她像一个静静的处子,波澜不惊,这种安逸、闲适又空灵的独特气韵,让人进入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境界。自古以来,这里是名士隐居的地方,也是诗人赞美的胜地,更是画家钟情的山水。

660多年前,“大痴道人”黄公望云游至富春江,便被这绝世的山水留住了,他隐居在富春江畔的筲箕泉,绘出了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一生坎坷,他本姓陆,因父母早亡,过继给永嘉黄氏为子,后改姓名。年少时他虽有鸿鹄之志,但身逢乱世,在轻视文人的元代,他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直到中年才谋得一名书吏,却又受人牵连,遭遇了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做了道士,号“大痴道人”,以卖卜为生,浪迹江湖。他是个大器晚成的画家,30多岁学画,50岁才专事山水绘画,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是79岁高龄了。

听说黄公望隐居地就在不远处的庙山坞,我们一行人当然不想错过。正值江南雨季,一路风雨。淅淅沥沥的细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我们来到曾经的黄公望隐居地,即现在的富阳森林公园,在黄公望纪念馆入口处,我看到了这样一首民谣:从前,富春江边有个白鹤墩,白鹤墩边有个庙山坞,庙山坞里有个小洞天,小洞天里有个南楼,南楼里有个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画了《富春山居图》。

雨中的庙山坞苍翠欲滴,溪流纵横,竹林沙沙,穿过弯弯曲曲的竹径,便来到了密林深处的黄公望结庐处“小洞天”,“小洞天”里三间由回廊连着的古木屋围成一个小院落,正房是黄公望的起居室,挂着“小洞天”的牌匾,起居室正前方面临泉塘的就是“南楼”,先生的创作室。想当年,80高龄的一代大师正是坐在南楼,饱蘸生命之情,废寝忘食,一笔笔勾勒、描摹、皴染。隐居在筲箕泉的黄公望,将自己完全放逐在青山绿水间,朝看山色之空濛,暮观烟云之变幻,他天天背着行囊,揣着画笔,沿江采风,见到好的景色就停下来,随时写生,从而积累下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历经七年艰苦创作,绘就了《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杰作。

公元1350年,黄公望将历时六、七年,呕心沥血完成的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的《富春山居图》赠与友人无用道人,不久便驾鹤西去,可这幅画却与黄公望的身世一样历经坎坷,经历了数百年的颠沛流离。

公元1650年后,《富春山居图》几度易主传到了清代收藏家吴洪浴手中,他极爱此画,在弥留之际竟焚画殉葬,幸亏其侄吴静庵从火中抢出,才幸免于难,可画卷烧成了两断,一长一短,前段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后段世称《无用师卷》,清乾隆十一年入宫,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011年2月在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出的感慨,引发了海峡两岸的强烈共鸣。

作为《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富阳,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一段画卷合一的旅程,画因人而断裂,画又因人而合璧,经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2011年6月1日,饱经沧桑的“中国山水第一神画”《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分隔海峡两岸60年后“破镜重圆”,这历史性的“山水合璧”为两岸文化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黄公望纪念馆,我目睹了三幅不同版本的画卷,展厅两边的柜子里分别展示的是清乾隆皇帝误为真迹的《子明卷》和明代沈周的仿作,被称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当年收得此画,爱不释手,却被朋友之子盗走贩卖,他悲恸之余,凭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让人叹为观止,这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画被毁前的面貌;展厅中央的展柜中陈列的是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原画,虽然是高仿品,但画魂可现,那清润的笔墨和简远的意境,让人觉出高古的禅意,这是黄公望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一次艺术的长跑,他用山水寄托人生,将一生的智慧和心血融入了作品,又将一生的悲欢和苦乐表达了出来,这幅巨作饱涵着他一生的体悟,是真正的生命之作,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幅画,还有一个人的灵魂。

李莉莉

新闻推荐

临泉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

本报讯(记者杨燕通讯员李晓亮)日前,“临泉县2017-2020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材料采购协议供货单位”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拟确定3-5家协议供货单位。项目将于9月中旬在临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