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

甘肃经济日报 2019-01-08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张丽丽

1月6日下午,“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专场宣讲报告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改革先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永远在路上》为题,结合多年来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经历,为现场600余名在兰高校师生代表上了生动一课。

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毅然放弃都市生活,来到敦煌,一待就是55年。在敦煌研究院的这半个多世纪,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大力推动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带出了一批从事文物保护的优秀人才。

“那个时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是当时的青年,也是我的志向。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我初到敦煌时,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物资匮乏,风沙弥漫,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既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转眼55年了,莫高窟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都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我今年80岁,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报告会现场,樊锦诗话音一落,掌声久久不息。

55年岁月流逝,樊锦诗也从风华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后,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她也见证了敦煌研究院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

竭尽全力留住莫高窟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结束了莫高窟约400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一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守护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并逐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樊锦诗说,为使莫高窟文物的珍贵价值和信息得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敦煌研究院经过不断探索,采用数字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采集、色彩校正、数字图片拼接和数据存储管理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最终实现了莫高窟每个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建设数字敦煌档案。这些数字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石窟保护、石窟考古、学术研究、美术临摹等业务领域。

保护和弘扬莫高窟文化艺术,是敦煌研究院的重要任务。可是新旧世纪之交,敦煌旅游迅速发展,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持续攀升,而莫高窟洞窟空间狭小,文物价值珍贵,壁画材质脆弱,又加病害不少。显然,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怎么办呢?

(转6版)

新闻推荐

全省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在界首成立

本报讯(记者徐风光)2018年12月22日上午,界首市红旗家庭农场农场主见保林在查看蔬菜长势后,驱车前往界首城区和近百名“同行”...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