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

阜阳日报 2018-12-27 11:12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赵亮 李立 一场冬雨过后,尽管室外寒气逼人,但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彩陶制作教室内却一派火热场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淮杰出工匠王京胜正在讲授演示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

作为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早在2011年,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就开展了非遗传承教学工作。近年来,学校一直以“培养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方向,2016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如何擦亮省非遗传习基地的招牌?师资力量是基础。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多次外派专业美术教师深入企业和美术院校学习彩陶制作、烧制技术,并同中国著名雕塑家闫玉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京胜等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彩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工学交替办法等,将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引入到学校教学中,打破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等守旧弊端,为界首彩陶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思路。同时,该校还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界首渔鼓”的传承传播示范基地,成立了“渔鼓苗清臣大师工作室”。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作为职业技术类学校,阜阳科技工程学校一直在为更好地传承非遗项目而努力。”校长于洪波表示,到目前为止,已有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剪纸、渔鼓、刺绣、竹编、泥塑等10余项非遗走进阜阳科技工程学校的课堂,成为学生选修的抢手课程。每周二到周四下午,非遗传承人都会来学校授课,通过互动教学,传授非遗技艺,让非遗真正进入校园。

“我选修的是界首彩陶,经过系统的学习,我对被称为‘东方神秀’的界首彩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越是深入学习,我越喜欢这项界首本土技艺。”学生王鑫说,毕业后,无论是否从事彩陶相关行业,这种学习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界首市文广新(体)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非遗项目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传承人,界首彩陶主要是家族式和作坊式传承,传播范围小,其他项目也大都是中老年人在坚守,不利于非遗创新发展。“非遗想要传承下去,靠几个传承人肯定不行,得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才可能让这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技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该负责同志表示,“非遗进校园”不仅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更拓宽了普及面,在孩子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通过一堂堂非遗课、一次次非遗展示,润物细无声,为非遗创新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新闻推荐

好样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派人来阜送喜报

颍州晚报讯(记者方松高通讯员张磊赵英强)12月21日下午,一阵响亮的鞭炮声在界首市新马集镇于楼村响起,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代表...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