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幸福之路

阜阳日报 2018-12-18 11:48 大字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秦力 李芸 “生在平民窝,吃菜园子割;顿顿俩窝头,清汤一大锅……”

“整修街道又拓宽,路灯明如白昼般;全镇公路村村通,自来水管扯家中;工业园内机器鸣,地方经济在提升;跟着党的政策走,群众生活有奔头……”

短短几句顺口溜,铭记着时代的烙印,也道出了界首市泉阳镇文化站长王振奎对农村、农民生活变化的切身感受。

40年光阴似箭,40年沧海桑田,40年万象更新。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如春雨滋润大地,让阜阳市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千万颍淮儿女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财政持续“加码”,聚力改善民生走进界首市顾集镇于庄村,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门口,南来北往的车辆通行顺畅。“俺村与舒庄镇相邻,平时大家赶集都是去舒庄镇。以前,这是条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应敏说,大伙没少吃通行不便的苦头,都盼着路能早日修好。

群众有呼声,政府有响应。今年,顾集镇与界首市交通局协商,争取到1400万元资金,升级改造12公里长的顾舒路,拆除了路障,修成了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沿线群众出行难题。

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改革开放后,阜阳市财政持续“加码”,利用有限的财力,聚力改善民生,越来越多的颍淮儿女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1978年,财政收入仅0.96亿元,2011年首次超百亿元(115.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由2012年136.6亿元增加到2017年277.1亿元,年均增长15.2%。”市财政局局长段相霖说,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至2017年,11年来,阜阳市实施民生工程项目数量从2007年的12项逐步增加到33项;财政投入资金由2007年8.96亿元增加到2017年145.93亿元,共投入788.67亿元,年平均增幅达36.65%,惠及全市1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近8000元。

财政投入犹如源头活水,让民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于是,棚改房里,传来阵阵欢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近30万套,数以百万计的困难群众圆了住房梦。

于是,工厂内外,就业更加顺畅——2013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27万人次,累计返乡就业42.4万人,成功引进500万元以上返乡创业企业236家,新增企业、个体户24.2万余个,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5.8万人、带动就业12.7万人。

于是,乡村校园,传来朗朗书声——截至目前,阜阳市已累计为500余万人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近50亿元,累计解决超500万人次适龄儿童上学问题,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开始有学生“回流”。

于是,看医就诊,更加方便快捷——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参合参保率达98%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人群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

于是,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向95.5万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1.88亿元,先后为174215名计生奖(特)扶对象发放扶助金1.56亿元;累计为39.2万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补助资金11.35亿元。

于是,广袤乡村,铺通条条坦途——截至目前,“四好农村路”建设已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523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40年变化,翻天覆地。老百姓的腰包,最能直接反映改革开放的成果。1980年,阜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6元。

城乡生态宜居,获得感持续提升冬日午后,位于阜城西部的七渔河风景带,河水清清,草木繁茂,市民陈先生和几名钓友正在悠闲地享受着垂钓时光。

“前些年,这里就是个臭水沟。一到夏天,气味非常难闻,我们住在附近都不敢开窗户。”提起过去七渔河的景象,陈先生连连摇头。眼下,随着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推进以及七渔河风景带的施工,昔日的黑臭河变身景观河,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也随之得到提升。

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八成以上财政收入投入民生事业。以整治黑臭水体为例,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310亿元,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这是阜阳市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工程、全省最大的水系治理PPP示范项目。一次性投入300多亿元治水,在全国城市中也不多见,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办大事、办难事的责任担当。

再到慧湖,早已变了模样。走进颍泉区中市街道办事处新建社区的慧湖,原本“又脏又臭”的慧湖,现在俨然成了景点。水清岸绿、如画美景,家人闲处,好不惬意。

漫步颍淮大地,天蓝、水清、地绿,城市底色清新明快。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阜阳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名列全国169个城市第5位。日前,省环保厅公布了前9月全省16个地级市空气质量排名,阜阳市排名第六,优良天数比例为74.4%。

宽敞整洁的街道、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林立的塔吊……见证城市成长,尽显城市繁华。

屋后栽树,房前种花,幢幢小楼耸入乡间绿野;新修的道路四通八达,村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耀眼的路灯,照亮乡村夜晚,也照亮村民们的幸福生活……美丽乡村,生态宜居。

城乡面貌新,生活更舒心。从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进敞亮整洁的高楼,说起如今的生活,市民张新一连说了好几个“不敢相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饭都成问题;现在不仅吃喝不愁,生活更是好到难以想象。”张新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今,手机、洋房、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颍东区袁寨镇前楼居委会南头庄村民刘义民也没想到,自家危房拆除后,住进了政府免费修建的3间新房里。新家装饰一新,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新型无害化厕所干净卫生……“当年盼着‘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谁成想,发展这么快,真没想过能有现在的好光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享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畅想晚年生活,62岁的刘义民满面春风。 决胜脱贫攻坚,步履铿锵奔小康

红芋茶、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1954年出生的许和连苦涩的记忆里,吃饱成了一种奢望。

“那时候所有社员都要到生产队‘上工’,干一天,男的10工分(约合0.32元),女的8工分。我们生产队靠近城区,算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保证一日三餐。”忆往事,阜南县民安社区居民许和连不胜唏嘘。

因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较低、生活比较困难,1985年至1986年,阜阳地区的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1994年4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在20世纪末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阜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635”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6年起,帮助农村60万贫困人口增收,用3年时间,实现人均纯收入达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经过努力,2000年,阜阳市基本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好友返乡设宴接风酒后驾驶双双被查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通讯员王贺鸿孟军余静)同村好友外地打工返家,为其接风洗尘,本是人之常情,但酒后驾驶就触碰了法律红线。界首...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