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安徽省(北片)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侧记

阜阳日报 2018-12-06 11:48 大字

本报记者 潘金铭 11月28日,安徽省(北片)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在阜举行,来自阜阳、六安、滁州、蚌埠等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商共探非遗传承之路,一时间,颍淮大地形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股热潮。 聚一堂 话传承

短短两天半培训时间里,让前来听课的非遗传承人直呼“时间虽短,却觉得自己收获了满腹知识”。

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胡迟对非遗的研究十分透彻,在开课第二天,她向学员解读了非遗传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近两个小时里,胡迟就2005年以来非遗保护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进行详细讲解,希望传承人把自己经典的技艺、剧目、民俗活动一直传承下去。

阜阳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葛庭友在培训班结束后表示,这次培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的一句话——非遗传承,向谁传承,传承什么,为他理清了今后传承的思路。“过去在评定传承人方面确实存在不妥之处,今后将会进一步完善评审流程。”葛庭友说,今后他将增加实地考察调研工作,把优秀的传承人推荐上来,实行优胜劣汰流动淘汰制度,确保非遗传承有效进行。

滁州秧歌灯非遗传承人章思林说,胡迟的授课对他最有启发。“胡老师提到的把传统与未来相结合触动了我,如若不创新,将不会有年轻人愿意接触这项非遗,保护非遗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考虑到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培训班还开设了“谈谈戏曲传承”“我们要传承什么给下一代人”等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非遗传承人还参观了丝绸博物馆和部分非遗展示基地,让不同领域的传承人对彼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传承难 需坚持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阜阳,孕育出了多个非遗项目,如颍上花鼓灯、阜阳剪纸、临泉杂技、界首彩陶等,很长时间以来,阜阳非遗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提起非遗,似乎就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独守一门技艺,为手艺的后继无人而担忧。

这种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也的确反映了当下非遗传承的困境。颍上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玉华就有这种感受:“以前的孩子愿意学花鼓灯,家长也很支持,但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谁愿意把孩子送来受苦?家长也会问我们,把孩子送来学习花鼓灯,以后能指望这门手艺生存吗?”这些问题都让陈玉华反思许久。传承的前提是要能够维持生计,如果观众不愿意看,场地经费又不够,拿什么来说服家长把孩子送来学艺?

从某种程度上说,颍上花鼓灯的现状是目前非遗传承难的一个缩影。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晓燕说,没有传承人,经费跟不上,是非遗传承难的最主要原因。

在阜阳,非遗传承的十大类别中,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28个,其中柳编项目发展相对较好,其衍生品工艺精美,产品纯天然无污染,产品远销至海外。而有些项目发展则不尽如人意,像扁担戏、淮河锣鼓等,甚至只有传承人自己在坚持,发展前景堪忧。

有学者表示,许多非遗项目经济效益低下,非遗传承人生存困难,加上当地政府缺少资金投入,很容易导致非遗项目销声匿迹。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因制作方法繁复,材质独特,只能手工制作,中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一件作品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在考验手工技艺的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失去耐心。 探路径 不停步

非遗传承虽有难题,但保护非遗的路径探索从未停止。

陈玉华13岁开始学习花鼓灯,古稀之年的她并没有在家养老,而是积极宣传花鼓灯。她创新性地将扇子功和舞蹈融入到花鼓灯当中,让花鼓灯的表演更具现代性、更加紧凑热闹。空闲时,她就到农村、学校里教授孩子学习花鼓灯,为这项非遗挖掘培养更多的人才。陈玉华说:“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花鼓灯非遗传承人,我想带着更多人跳花鼓灯,让它登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教了,那就是我真的跳不动了。”

“创新+带徒”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群山一直在做的事,从以前烧制盆盆罐罐,到跟随市场需求生产茶具等,卢群山说,市场在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非遗永葆活力。在卢群山看来,想要让非遗世代传承,一定要带出好徒弟,如今他的徒弟遍布北京、江西、河南、山东、阜阳等地。他还走进安徽省旅游职业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界首彩陶艺术讲座,宣传传授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让这一古老工艺薪火相传。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把阜阳剪纸发扬光大,得靠大家的力量。”这是葛庭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他在做好基础传承工作的同时,着力做好重点传承,扩大剪纸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基础传承方面,我们平时会到学校、老年大学、社区里,教剪纸爱好者一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重点传承方面,主要培养幼儿园、中小学美术老师,他们学成之后把剪纸纳入日常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王晓燕告诉记者,市非遗中心在558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了非遗展示馆,将全市所有非遗项目全都罗列展示,供广大市民观看,“一方面是展示阜阳市的非遗成果,另一方面是想让市民了解、熟悉进而保护它们,让这些流传了百年甚至千年的非遗项目在今日仍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新闻推荐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界首“院士经济”成创新驱动新引擎

本报讯(记者安耀武通讯员王雨)界首市大力引入院士等高端人才,通过“借脑引智”帮助企业转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偏好性...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