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物安家博物馆

阜阳日报 2018-11-08 20:48 大字

本报记者 杨静文 近日,阜阳市博物馆发布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民俗物品的公告,引发市民热议。尽管公告发布时日尚短,但市博物馆已经收到了来自阜阳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文物百余件。而在太和、界首等地的文物机构,市民捐赠文物的义举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各地博物馆收藏历史文化藏品的重要补充。 给功德碑找个家

日前,界首市民张鸿九、王月华夫妇主动向界首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一块民国时期的功德碑。石碑通高1.45米、宽0.52米、厚0.12米,材质为花岗岩。碑文用阴刻楷体雕成,竖排版,共10行半,每行39字,全文约417字。因岁月侵蚀,石碑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石碑边缘雕有卷云纹饰。

“当时我们接到王月华儿子的电话,了解到他们有捐赠功德碑的想法,于是派专人前去了解和鉴别这件藏品的情况。”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告诉记者,这块功德碑是现界首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王刘村的村民所立的,为的是表彰张家一位先人在当地修桥筑路所作的贡献。后因时日久远,被丢弃在老家后院,张鸿九因爱好书法把碑带回家中研究。今年因为张鸿九居住的小区面临拆迁,功德碑没处存放,他们就想到不如捐赠给专门的文物机构保管,除了能更好地保存石碑,还能为研究界首历史风俗作些贡献。

“作为一个地方性博物馆,人力财力毕竟有限,社会捐赠是我们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多年来,社会各界捐赠的藏品达上百件,他们的义举不仅丰富了馆藏,更让这些文物本身焕发出新的活力。”赵冰说,普通家庭一般没有条件很好地研究、保存文物,时日长久甚至会让文物遭到损坏。而捐赠到博物馆后,他们会组织专家对文物的情况、真伪、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估,在更好保存的同时,让更多人来研究、参观和了解它们,让这些文物真正焕发出光芒。

“对于无偿捐赠,我们会颁发荣誉证书,有偿捐赠则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不过和市价是不对等的,只是一种奖励性质的补偿。”赵冰说。

捐赠文物丰富馆藏 张鸿九、王月华夫妇的捐赠在阜阳并不是个例。今年5月中旬,太和县博物馆发布文物征集通告,首批便征集到203件(套)、计409件实物;市博物馆日前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民俗物品,目前已收到各界人士捐赠的百余件藏品。正如热心捐赠人士、太和县阮桥镇斤沟村张小寨村民张铸三所说的,“文物珍贵,如果个人没有条件将它们保护好,那么它们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

“虽然捐赠刚开始,但我们已经接收到20余件(套)、计百余件文物捐赠,其中张铸三一个人就捐赠了30余件民国时期的民用瓷器。”市博物馆藏品保管处负责人黄海燕说,以往的征集很少有市民能参与进来,此次征集则主要是为了丰富博物馆新馆的布展,需要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物,还有能反映阜阳地区历史民俗文化的物品。

“捐赠文物对丰富博物馆的展品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正在市博物馆展出的冯文光书画展,所有的展品都是民间人士捐赠的。”黄海燕告诉记者,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依托,而社会捐赠是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的主要来源和渠道。

据了解,受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市博物馆的展馆、展品都不够丰富,一直以来,很难全面反映阜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成就。而即将建成的博物馆新馆,仅展馆面积就有1.3万多平方米,按照构想,除了展出阜阳一些著名文物外,还会设置非遗展馆、阜阳历史展馆、革命历史展馆等,这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文物。近日,市博物馆正在开展一场大范围的文物征集活动,其中不止包括常说的石器、玉器、瓷器、木器、陶器、青铜器、书画碑匾等历史文物,还有能反映阜阳地区百姓在仕农工商、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方面的民俗实物、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品等。“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此次文物征集活动中,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共同打造出一个富有阜阳本地特色的历史展馆。”黄海燕说。

新闻推荐

改革开放40年的图书发行业:国有与民营 线上与线下

从年出版图书近1.5万种,到年出版近50万种、零售总额1580亿元,走过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然成为图书出版发行大国。在各行各...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