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从源头分类,环卫工二次分类,最终通过阳光堆肥实现变废为宝 农村垃圾分类堆肥的“界首探索”
本报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王雨 刘侠 上午10点,界首市光武镇黄寨村环卫工黄金学,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村东头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将从各家各户收集上来的垃圾分类堆在地上。这已是他两天中送来的第五车垃圾了。
随后,几名环卫工忙碌起来,将收集来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能回收的拣出来集中堆放,不可降解的堆在一处,剩余的菜叶、瓜果皮、剩饭等留在原地。
“现在附近几个村庄的生活垃圾已分类处理,拉到这里来的都叫做‘可堆肥\’,其余‘不可堆肥\’就运出去。”黄金学说,积累到一定量后,通过垃圾粉碎机集中粉碎,然后堆放在阳光堆肥房内沤肥。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分类的垃圾分别堆在不同的房间内,一台垃圾粉碎设备正在轰隆隆运转,经过传输带和粉碎箱的垃圾变成了碎屑,被黄金学和工友送到了旁边的阳光堆肥房内。随后,技术人员按比例在碎屑中撒入了一些粉末,又洒了几遍水。“粉末是高效生物复合菌等物质,这样沤45天后,垃圾碎屑就能变成抢手的有机肥。”项目负责人印军章介绍,这种有机肥经过高温杀菌和细菌培养,实现了无害化和资源化,较受本地种植大户欢迎。“截至目前,我们卖出这种有机肥近200吨,用原本令人头疼的农村生活垃圾换来了16万元人民币。”
黄寨村村民黄光山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堆肥有自己的理解。“在我们这里,大家倒垃圾时会分两种,就是‘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他说,“会烂的”就是镇干部说的“可堆肥垃圾”,像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还有家禽的内脏、农作物的秸秆之类,这些垃圾处理一下还可派上大用场;“不会烂的”就是“不可堆肥垃圾”,像塑料袋、纸、玻璃、旧衣服、旧铜烂铁等,会放在另外一个垃圾桶内。
这种农户从源头分类,环卫工二次分类,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是界首市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益探索。该市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各种生活垃圾不断增加,如何处理成为困扰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一大难题。去年12月份,黄寨村在该市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投入10多万元建成了阜阳首个农村阳光堆肥房,能满足周边7个自然村近万人的垃圾处理需求。经过近一年的探索,黄寨村干群已形成了共识:垃圾分类放,处理后能变废为宝,还能卖上好价钱。
黄寨村垃圾分类处理初见成效,界首市将这种模式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了试点推广。目前,芦村、泉阳等4个乡镇被纳入了试点。截至目前,4个试点乡镇累计添置户分类垃圾桶8026个、240升垃圾桶136个,设置垃圾集中投放点10个、垃圾集中分拣点5个,建设阳光堆肥房2处、沤肥房1处、地窖式沤肥点2个,添置垃圾分类收集车16辆、垃圾粉碎设备4套。
“创新采用阳光堆肥房生态处理可堆肥垃圾,变废为宝,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的目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探索了一条现实途径。”界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肖玉华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宣传引领,在更多乡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让垃圾变废为宝,让界首农村变得更加清洁、美丽。
新闻推荐
界首讯“书香文化,魅力住建”。8月29日,界首市读书会住建委分会正式成立,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前来为住建委分会授...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