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加快推广种植

阜阳日报 2018-08-03 10:47 大字

通讯员 李援朝 解放后,种植“界首红皮”马铃薯引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尤其是1953年,农民群众通过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思想觉悟普遍提高,自私保守思想逐渐减少,主动公开了马铃薯种植技术秘密和田间管理窍门。当年。界首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480余亩,成为界首有史以来马铃薯大发展的一年。此后4年,界首县划定了8个乡为马铃薯繁殖区,随着栽培技术不断革新,耕作制度不断改进,创造了各种不同作物的套种连作方法,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到1956、1957年前后,界首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余亩,平均亩产800至1000公斤。鼎盛时期,界首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界首因此被誉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为解决马铃薯大发展与当地种薯不足的矛盾,县里曾从南方、北方引进过10余种马铃薯,但通过试种对比,外来品种水土不服,表现为多生病、易生虫、食味涩、薯块小、产量低等缺点,连续种植3年后全部被淘汰。而“界首红皮”马铃薯经过长期的培育驯化,始终表现出高产、早熟、抗高温、耐寒、不生病、品质佳、适于两季栽培的优点,深受种植户欢迎。1955年,“界首红皮”马铃薯被安徽省农业部门评为农家良种。

界首红皮马铃薯的优良表现,引起省委、省政府重视,把界首县确为“红皮马铃薯良种繁殖区”,提出在界首大量繁殖,推广全省栽培。同时,加大对界首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投入。省委投资在繁殖区修建了容量500万斤的马铃薯专用仓库,修建了日产20万斤的淀粉加工厂,建立了红皮马铃薯原种繁育场、气象观测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以便更好为繁育良种服务。

在省委的重视支持下,界首县委一班人底气更足,带头示范种试验田,摸索总结经验,1956年秋季,县委的1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2330斤,比大田单产增产2倍以上。为此,省委还组织全省各地县委书记和农业技术人员前来观摩,大家啧啧称赞界首马铃薯种植搞得好,感到种植秋季马铃薯增产潜力大。界首的丰产经验不仅鼓舞了参观代表和农民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也使县委领导更加倾注农业发展,并在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行家里手。1958年7月11日,南京农学院邀请界首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郑广文,给全体师生作了《关于马铃薯栽培的学术报告》,一时好评如潮,被称誉为“马铃薯专家”。1959年,在《界首红皮马铃薯双季栽培经验》小册子的基础上,界首县委主编了《界首红皮马铃薯》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用于指导各地的马铃薯种植。界首利用马铃薯繁殖区先后培养种植马铃薯的农民技术员2000多人,起到了“酵母”作用,为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传播和面积的扩大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全国优秀魔豆妈妈”评选黄山市一少数民族创业女性获评

□记者许晟晨刊讯7月27日,全国“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在北京落幕,黄山市黄山区少数民族参赛选手龙守菊在比赛中...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