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有支撑 村民好致富

阜阳日报 2017-09-18 10:00 大字

[摘要]界首市田营镇三家乡土企业助推产业扶贫的调查

田营镇田营村村民在双力线业有限公司车间整理成捆的麻绳。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王雨/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丽日当空,炊烟渐起。在茂密树林之中的李相庄,到中午时分才有人在大路上行走。有的是刚从附近工厂下班的工人,有的是端着饭碗出来唠嗑的村民,有的是接小孩放学的家长……到饭点了,静谧的乡村才显露出勃勃生机。

工作在家中

拉、绕、编、缠……依托几个钉在板凳上的大长钉子,一段长达几十米的塑料绳在李泽田的编织下,很快就成了一个火车塑料蒙网的雏形。像这样的塑料蒙网,李泽田一天可以编织十三四个。

“按照火车蒙网的大小不同,我们回收的价格也不同。”李相庄党总支书记李连军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从事火车塑料蒙网生意十余年,不仅拥有自己的塑料加工厂,还将原材料免费运回乡村,让村民从事编织加工,带动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大一点的,我们回收价一个5元,小一点的一个4元。”李连军介绍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一天能编织十三四个,每天可以挣65元左右,无论是天晴还是刮风下雨,都不影响生产。“这活儿不累人,老两口在家编织,一个月可以挣4000多元。”

20年前,退伍回乡的李连军看着一贫如洗的家,不得不外出打工。1993年,李连军敏锐把握住编织火车蒙网的商机,开始专门从事推销塑料制品的工作,并于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塑料加工厂。

1998年前后,李连军将自己生产的火车塑料蒙网打入了郑州、武汉等地铁路局,年销售火车蒙网一度高达五六万个,年销售收入300余万元。致富之后,李连军将自己厂里生产的半成品拉回李相庄,让村民们编织,再回收销售。这样做,既解决了火车蒙网编织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说话间,李泽田手中的塑料蒙网编织已接近尾声。“俺家里9口人,儿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俺老两口在家带孙子。”李泽田说,闲暇之余编织蒙网,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闲着也没事,不如动动手,也算锻炼身体了,还能挣到钱。”

在李相庄,很多村民像李泽田一样,将编织火车蒙网当成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习惯。“李相庄共有1340人,极少有贫困户。”李连军告诉记者,得益于塑料绳网编织,李相庄村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记者在李相庄看到,宽敞的道路边绿树成荫,洋房栋栋,无声诉说着村庄的富裕。来来往往的村民都微笑着和外来的人打着招呼。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们脸上的笑容已经代替了言语。闲来编织蒙网,空时逗趣儿孙,李相庄人的惬意生活,近在眼前。

就业不出村

田营村的就业扶贫车间,几乎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水线,麻绳在这里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66岁的朱玉炳只需照看着机器,并在一个完整的流水线走完后,及时将麻绳取下即可。这样的工作,可谓轻松又愉快。

每天早晨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30分到6点30分,和产业工人一样,朱玉炳会准时出现在就业扶贫车间里,照看机器、将麻绳打捆。像他一样,在这里上班的还有7个人,大家工作的内容几乎相同。

2015年底,双力线业有限公司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在了田营村。从那时起,包括朱玉炳在内的7位村民从此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每个月1500元左右,工作也不累。”为了安心工作,朱玉炳将家中仅有的3亩地也承租了出去。

“麻绳的用处很广,铁路、烟草等部门需要的尤其多。”双力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任亚峰告诉记者,近年来,麻绳生意虽然不太好做,但依然保持了每年300余万元的销售收入,用工需求一点也没有减少。

“麻绳生产具有特殊性。”任亚峰表示,与技术型企业相比,麻绳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麻绳生产又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所以,麻绳的生产并不需要年轻力壮的技术工,而只需要一般的操作工即可。”

朱玉炳从事麻绳的生产加工非常合适。一来,相较于年轻人来说,他工作起来更加专心;二来,他对于工资并没有太高的期望。这也正是双力线业招收朱玉炳等留守村民进厂干活的原因。

这种局面,对于任亚峰和朱玉炳们来说,其实是互利双赢。企业家任亚峰找到了忠诚、敬业的工人,农民朱玉炳不用太累即能获得一份收入。“未来,我们将进驻更多的贫困村,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实现脱贫。”任亚峰说,既然是互利双赢,就应该让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

外出有奔头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位于田营镇中心的华杭商贸有限公司采访,一大群人正在一辆面包车后面排队。走近一看,原来面包车后部车厢被改造成一个简易的膨化机,大家手里拎着大米、玉米粉以及面粉,排队等候加工爆米花。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加工爆米花的,他们出去一年可以挣10多万元呢。”华杭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登云告诉记者,田营镇最有名的两张名片,一张是再生铅资源加工,另一张就是爆米花。

“相较于大企业规模化加工再生铅资源来说,爆米花更能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张登云告诉记者,华杭商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爆米花机组装、销售的企业,对于本地从事爆米花生产的从业者最为了解。“在田营,至少有上千户村民购买了爆米花机,外出做爆米花生意,收入都不错。”

在华杭商贸公司门外,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车辆排成长队,等候着发货。“这两年,我们销售的爆米花机等各种膨化机器在外边出了名,很多外地商户和村民也会来我这里进货。”张登云介绍说,一台膨化机的售价少则几千元,高的也不过2万元,大多数家庭能够承担得起。

“田营镇的很多村民从我这儿买了膨化机后,就开着车出去做爆米花生意了,到年底最少能挣回10多万元。”张登云告诉记者,他经营的只是一个组装、销售膨化机的小企业,但却为不少村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田营镇的食品加工早已走出了界首,走出了安徽。”田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华杭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勤劳的田营村民将爆米花卖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大江南北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田营人在当地卖爆米花。“这渐渐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手段,成了田营镇的一个特色产业。”

新闻推荐

群主没那么好当了成员违法也要担责

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印发《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于公众账号和互联网群组这两种新业态进行规范。这两个规定都是自2017年10月8日...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