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代耕寄养”开启脱贫新路

阜阳日报 2017-07-21 20:05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穆从田 李建华

7月17日中午,刚吃罢午饭的张好德不顾天气炎热,又来到村头的田地边转悠。“俺原来也打算在三亩地里种麦茬红薯,你看这长势,一亩地收4000斤没问题,按每斤5毛钱算,再加上种植奖补,收入肯定不会少。”看着邻居家的红薯秧长得绿油油的,十分喜人,张好德不禁叹了口气,“俺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啊!”

张好德是界首市芦村镇张杠村的贫困户,他和老伴均已年近七旬。由于年老体弱,想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却苦于没有精力和设备。

正当张好德一筹莫展之际,张杠村种植大户、党员张好礼找上了门,“以后种地的事不要发愁了,包在俺身上。咱种地有冲垄机、浇地有喷灌机、收割有筛翻机、拉红薯有拖拉机,对贫困户全部免费服务,你只要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就行了。”

这个“大包大揽”的张好礼,前几年一直在山东经商,掘得了第一桶金。后来,了解到家乡在农业发展方面支持力度很大,他便携妻带子返乡创业,目前已流转土地近百亩,购置农机具数十台(套)。听说村里一些脱贫户有发展生产的意愿,却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主动与贫困户对接,商谈代耕代种事宜,现已基本确定帮扶贫困户五六户。

“是党的惠民政策让俺先富了起来,人不能忘本,咱有机械有技术,应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张好礼告诉记者,按正常来算,每亩地每季可为代耕代种贫困户节省机械投入费用百余元。

告别张好礼、张好德,记者又来到位于芦村镇穆寨村的穆南侠养殖场。在大门口的凉荫处,养殖场负责人穆南侠正和贫困户穆德前交流母猪养殖技术。

“俺的养殖场目前存栏生猪60余头,其中有一些是贫困户寄养的。”穆南侠告诉记者,以70多岁的穆德前为例,想发展养殖却没有体力和技术,他便利用自己的养殖场,通过寄养方式进行帮扶。“贫困户仅需提供少量的饲料,便可将猪仔送到养殖场免费寄养。如果贫困户本人愿意,还可来养殖场帮忙,我们按月结工资。”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记者在芦村镇采访时了解到,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该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引导党员、民兵等先进群体,采取“代耕寄养”等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技术、机械、场地、劳力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带动他们尽快脱贫摘帽、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已有30多名党员、民兵通过“代耕寄养”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60余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闻推荐

王家坝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

本报讯(记者尚原野通讯员于星华张宏黎)记者7月12日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当日18时12分,淮河干流王家坝水位26.92米,高于设防水位0.92米,低于警戒水位0.58米。据悉,7月11日8时至12日8时,阜阳市无降雨,淮河干流王家坝水位27.22米...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