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湾”: 时空流转中再现庐州繁华

合肥晚报 2020-08-14 00:46 大字

○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色美不胜收

○“文化名镇、生态之乡”苏湾盛利者 摄

○四湾巷

○岗湾老街重现繁华周跃东 摄

○董家湾的董氏祠堂远近闻名

○苏湾的千年古银杏

《广韵》释:湾,水曲也。《江行无题一百首》和《喻世明言》等文献均有对“湾”的记载,如“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就桥下湾住船,上岸独步”。合肥的“湾”,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建筑文化,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乡风民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时空轮盘的流转,烙刻了无尽的民间轶事和传说,在岁月变迁中呈现出独特靓丽的庐州风情。

四湾:洋溢着合肥城的人间烟火

合肥老城区有一条名叫“四湾”的巷子。虽然以“湾”命名,却与水没什么关联。这是一条很短的巷子,一眼能望到头;这是一条有名的巷子,往昔篾匠铺数不尽。时光流逝,一如合肥的老街巷,仅有的棱角被光阴磨平。如今的四湾巷,只是一条寻常巷陌。

“四湾巷”与老城另一条著名的小巷“操兵巷”相连,站在巷子口,一眼便能望到不远处的阜南路,全长不过五十米左右。据这里的居民介绍,四湾巷也叫四弯巷,因这个巷子有四道弯而得名。从现在的宿州路合肥三中对面,一共拐了四道弯,然后从阜南路出来。据说,四湾巷是清朝时期通往合肥老城北门的必经之路,不过古代人盖城修路讲究风水,城门进来不能为一条线,所以四湾巷弯弯绕绕。附近的老住户用合肥方言称呼它为四弯子,这是在这方土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合肥人特有的乡音,透着浓浓的庐州风味。

据当地居民说,刚解放时的四湾巷又窄又长,后来南边的巷道陆续盖上了房子,实际已经不通了,四湾巷的四弯变成了一弯,即从阜南路向南,再拐向东出宿州路。后来,剩下的一弯也不存在了,拐向东的那一小段路划至操兵巷,四湾巷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短短的一小截,直得不能再直,只留下四湾巷的名字让老住户们回忆。

据相关资料记载,四湾巷原来大有来头,这里曾经是合肥有名的“竹器一条街”。古庐州城有许多街道,因为商业发展而形成了特色专卖。比如三孝口的土布、拱辰街的香烛,而篾器店则主要集中在四湾巷。

据当地老人说,一直到解放初期,四湾巷的竹器店买卖仍然兴隆,庐州城里的人家,日常生活少有离得开竹器的,买菜要拎着竹篮,腌菜拿出去晒要簸箕,养鸟要鸟笼,筛面要筛子,做饭要使用蒸笼,夏天要睡凉床、席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篾匠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塑料筲箕、蛇皮袋、清洁球,塑料业的兴起取代了竹篾,并逐渐霸占了整个生活市场。

曾经与四湾巷隔着阜南路遥相呼应的四湾菜市场,如今也更名为了拱辰街。不过,老合肥依然亲切地称呼它为“四湾菜市场”。这是连接着阜南路与环城路的一条狭长的小街巷,不通车只能走人,古时为合肥城的北门出入口。千百年来由此进出合肥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商贾平民、战马铁蹄,都已在历史的年轮里化为过眼烟云,唯有这条小街留存下来,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成长。在这里,既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能体验到这座城市最淳朴的人间烟火。

如今,这里的摊贩一家挨着一家,从巷口依次向巷尾延伸。清晨的菜市热闹非凡,挨挨挤挤,油然而生一种生活趣味。不过与一般的“菜市”不同,这里并非都是卖菜的,而是聚集了各种与生活、日用相关的摊贩和店面。小小的一条街上,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粮油日杂、饭店小吃等样样不缺,另有各种日用品店、修理店、药房等也夹杂其间,其中尤其以小吃美食最是打动人心。虽然就餐环境狭窄杂乱,但街里的一些小吃店还是成为很多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店”。

行走在这条街巷内,你会发现这里留有很多老合肥人的回忆,藏有新老合肥人都熟悉难忘的味道。街上许多店铺都在门头上挂着偌大显眼的招牌:“四湾老店20年惠心经营”、“雷家绿豆圆30年老店”、“黄大妈水饺始于1988年”……向人昭示着它的历史。整条街上,喧嚣之声和阵阵香味扑面而来。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煎煮烹炸声……香气与人气都名不虚传。

不同时代的新老合肥人,虽然生活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生活的味道和生活的态度始终在人们的心中延续。在四湾,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是这样的美妙。

管湾:从水库到国家湿地公园

在肥东,有一个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这个以“湾”命名的“国字号”湿地公园,集旅游休闲、康体健身、生态宜居于一体,被誉为合肥东部城区“后花园”。

梁园镇境内滁河干渠缓缓倾流,景色美不胜收,管湾水库水面开阔,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水库水质优良,水面开阔。春有悠悠碧水,萋萋芳草;夏日荷塘月色,沁人心脾;金秋时节,芦荻纷飞;冬雪中,残荷遒劲。四时风光不同。

在管湾水库周边湿地,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正在日渐形成。湿地公园位于肥东县梁园镇、牌坊乡、杨店乡等3个乡镇交界处,地处肥东县北部丘陵岗丘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东南侧。规划总面积664.2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12.81公顷,湿地率62.00%。这里是滁河的源头,湿地公园紧邻滁河干渠,是维持管湾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障江淮分水岭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完善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关键区域。其中,管湾湖不仅是合肥的备用水源地,更是肥东县饮用水水源地,承担下游城镇供水及防洪任务。同时,湿地公园内保存良好的陂塘生态系统,展示着古人集雨兴农的智慧,是人与湿地和谐发展的生动范例。区域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树木葱茏,风景独特,湿地资源和珍禽物种十分丰富。共记录鸟类14目31科107种,其中小天鹅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5种。2016年2月,省林业厅批准同意在此开展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为积极推进环巢湖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湿地作为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肥东县于2016年成功申报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这也是肥东拥有的第一个“国字号”湿地公园。

受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区域内水体水质下降,管湾湖及周边湿地的鸟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威胁。根据建设合肥现代化东部新城目标,肥东县决定在确保灌溉、防洪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前提下,以管湾湖为主体,北部河流、东部陂塘为补充,启动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管湾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东起肥东县X30县道,西至管湾湖大坝,南至滁河干渠,北到杨店乡刘集村。项目规划总面积约938.1h㎡,其中水库水面面积约414.7h㎡,陆地规划面积523.4h㎡。湿地公园内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河流湿地两个湿地类,内陆滩涂、永久性河流、库塘湿地三个湿地型。

项目总投资30916.31万元,已开工,预计2021年完工。管湾湿地是全国首个以陂塘文化为主题的湿地公园,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陂塘湿地群,并且有着1200年的悠久历史。建成以后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有三大定位,第一就是全国以陂塘文化为主题的湿地公园,第二是国际知名研学基地,第三是全国最大的水生植物物种资源库。

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未来的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保育肥东生命之源的生态高地,江淮分水岭湿地文化、陂塘文化宣教示范的窗口,皖中地区库塘—河流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典范。

苏湾:巢湖民歌的发源地

苏湾,是巢北重镇,百年古镇,合肥的东大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全国著名的文化名镇、生态之乡,是合肥市投向长三角怀抱最近的地方。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苏湾镇东依滁河,南拥群山,层峦叠嶂,绵延数十里,古有小黄山之称。境内峰明水亮,林密树茂,绿树掩映,环境优美,拥有黄山庙、黄山书院旧址、龙华寺遗址、龙华山泉、石镜山、天台禅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因为这里峰峦间山洼多有泉水,适合人类居住,自明初陆续迁徙至此众多移民,有“黄山三百六十洼,洼洼有人家”之说。这里还曾是早期老巢县八大区之一黄山区政府的所在地。苏湾又称苏家湾,其得名源于姓苏的人家,源于清末战乱时修建的一条简易公路,沿着小黄山,弯弯曲曲。苏姓是镇上的大姓,据说是四川眉山堂的后裔,是北宋文化巨人苏东坡的后人。

这里自古就是一处交通要道。从江淮咽喉合肥到六朝古都南京,必须通过这里的一条驿道,历史上,春秋末期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从这里逃遁到吴;三国时曹操路过这里南征;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在这里气死金兀术,笑死成佛;元末朱元璋南伐陈友谅路过这里;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撤离路过这里……

这里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黄山山脉东北有涂山,涂山文化的核心是“禹娶涂山”。在舜禹时代,大禹便被命来涂山治水,并在涂山会盟有巢氏、涂山氏等,后又与涂山氏联姻,娶涂山女偃攸,生子启,夏启后来成为夏王朝第一个皇帝,涂山后被封为涂山国。

涂山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既证明涂山是“禹娶涂山”发生地,巢湖是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发现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民歌“南音”的诞生地,是巢湖民歌的创生地和传承地,并将巢湖民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

苏湾司集民歌享誉全国。1955年春,司集民歌手胡吉英把民歌《姑嫂对花》唱进了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8年9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司集共同主持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1958年司集被国务院评为“社会主义劳动先进单位”,授予“全国文化之乡”称号。2006年5月,以“司集民歌”为主体申报的巢湖民歌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挖掘、传播、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苏湾镇成立了两家民歌传承基地,苏湾镇中心小学被评为安徽省民歌传承基地,司集民歌协会被评为合肥市民歌传承基地。

除了深厚的历史人文,苏湾还拥有巢湖境内最多的古木,2018年晋级“安徽省森林城镇”。千年古银杏,几百年的古木瓜、古山楂,百余年的朴树、梓树、黄檀等许多名木分别为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木。其中,广佛寺和天台禅寺的两棵银杏为环巢湖地区最古老的银杏树。

近些年,苏湾镇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结合“四好农村路”、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并实施,分级负责,分级监管,打造出一个生态的小黄山、美丽的苏家湾。

美丽乡村建设让旧日村落华丽蜕变,成为苏湾大地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的山戴村还获得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合肥十佳净美乡村、巢湖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殊荣。

岗湾:千年“金岗银湾”重现繁华

庐江的“岗湾”老街,泛指延顺“绣溪河”围圈的“岗上”和“西门湾”,成“V”形街体的合称。有着1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街沿绣溪河而立,河水畅流,船流如梭,码头繁忙,河柳亲水,游鱼不绝,被人们称为“金岗银湾”而名扬海内外。

岗湾,以其地理环境和特征而得名。位于庐城西北端,属历史老城区。区域范围为县河及移湖社区以北,绣溪河以西,城中西路以南,越城南路以东。庐城西大街位处低山岗上,是出城西乡的唯一通道,俗称“岗上”。

清朝之前,庐城商贸都集中在城内,直至咸丰年间战乱,西门城墙最早拆毁,岗上商铺陆续兴起,粮、布、药、南、杂五大行业,铁、木、竹器各类加工业,以及染坊、酱坊、水作坊等大小作坊,“邑当全盛,商贾辐辏,百工云集。”其中有代表性的百年老字号店铺有“杨三益”商行、“何华堂”商行、“舒履泰”布行。

西门岗上西北面有绣溪河,水从刘家桥始,延伸到小西门过通济桥顺河南下至白家井,世称“西门湾”。

西门湾,又名“西河街”。南北走向,约千米。西门湾当时主要是盐码头和稻米码头,立于码头顶端的盐仓巷,墙高院深。巷内两侧四道黑漆钉打铁包大门,左侧为盐商居住老宅,右边为朱厚生家的深庭宅院,为防匪侵,深巷对外无窗。顺深巷西上为明清两朝的盐仓,盐库直达羊山。此盐仓由杭州盐商明清朝代世袭经营。后来逐渐开辟盐库(老盐仓)、粮店,诸如万和粮行、朱氏粮行、吕记粮行、恒大粮行,后又设万和茶社、庞家茶馆、张记饭店、大众浴室,以及染坊、酱坊、水作坊等大小作坊。

清末民初,整个西门岗上和西门湾,商埠林立,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被誉为“金岗银湾”。后世人为便于称呼,取“岗上”和“西门湾”首尾各一字,得名“岗湾”。

历千年沧桑,古老的城区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庐城改造,旧貌换新颜,岗湾老街成为历史。

2007年11月,“岗湾老街”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随着庐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庐江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岗湾老街改造工程。在尊重历史文化老街原貌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一条集文化、商贸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岗湾老街。

重建540米“岗湾老街”步行街区,传承徽派建筑精髓,保留并修葺杨三益、何华堂、舒履泰(中医院)三座老建筑,12米宽主街,亚麻石路面,串联下水巷、盐仓巷、朱祠巷、谭家巷、蒋家巷、刘桥巷、文庙巷7条短巷,入口牌坊、雕塑小品、古井分布其中。今日的“岗湾老街”已被打造成庐江版“屯溪老街”,观赏皖中建筑文化的“展廊”,弘扬皖中地方文化的“博物馆”,合肥后花园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董家湾:百年祠堂成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在灿若星河的古民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肥西县人杰地灵,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也留下了大量名人旧居、故居、遗踪,如李府粮仓、杨振宁旧居、鹤庐等。这些有着丰厚文化与历史信息的古建筑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在肥西县丰乐镇董家湾,有一座董氏祠堂远近闻名。董家湾最初名为公思湾,因为丰乐河缓缓流淌时在这里打了个湾,故名公思湾。当地人称这是块老鳖崴沙地,也就是通常讲的风水宝地。陆陆续续这里搬来了许多人家,住在对岸的董氏家族,也被公思湾这块宝地吸引,从丰乐河对岸的老宅子迁徙至此地,随着家族的兴旺强盛,董氏在当地的威望越来越高,公思湾随之更名为董家湾,一直沿用至今。(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王家坝,灾后重建开启“加速键”

8月5日,在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王家坝村,洪水退去后的村民们冒着高温种菜开展生产自救。随着阜南县淮河蒙洼蓄洪区下游的曹台闸...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