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淮河梦
多么亮丽的名字,多么亲切的名字,多么温馨的名字——王家坝!
王家坝!不仅是个地名,更是一座丰碑,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王家坝位于淮河上中游分界线,处豫皖两省淮滨、固始、阜南三县交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的交汇点,是淮河的咽喉要道。
王家坝于1953年1月10日开工,7月14日竣工,为大型水利工程,闸室13孔,闸身118米,高5.5米,孔径8×4.5(米),最大进洪流量为1626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87平方公里,是淮河干流濛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洪闸,可谓千里淮河“第一闸”。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成为淮河灾情的“风向标”。像钢铁长城,在淮河上游巍然屹立。
1954年7月,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为缓解河南洪水压力和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王家坝建成后的第一年3次开闸蓄洪,蓄洪量达10.8亿立方米。为顾全大局,濛洼人民第一次做出了重大牺牲。50多年来,王家坝曾15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水75亿多立方米,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濛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局部顾全大局,为缓解洪水对上中下游城市和铁路动脉的巨大压力,无怨无悔,可歌可泣。
王家坝每次开闸蓄洪,濛洼人民都主动牺牲,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家园被淹庄稼灭顶带来的痛苦。郎泽健老大爷激动地对采访者说:“每次发大水,我们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淹没耕地。虽然心疼不舍,但是,如果我们不蓄洪,上不能保河南,下不能保淮南。牺牲小利益,保住大利益,我们甘愿做出这种奉献和牺牲。”这是全体濛洼人民的心里话,掷地有声。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王家坝视察,亲切关怀和慰问;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宣传报道王家坝人民的动人事迹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一曲曲歌舞,一本本专集,一集集影视,歌颂王家坝,盛赞王家坝……作为淮河的儿子,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站在王家坝望淮楼上,远处是奔腾不息的淮河水,近处是碧绿的田园和新建的农舍。想起王家坝的丰功伟绩,感慨万千,联想到几十年的淮河治理,心潮难平。
自从淮河兴建王家坝闸和其他水利工程后,确实发挥了巨大效益,淮河的面貌得到很大改变,洪涝灾害已明显减轻。但多年来水灾并没有减少,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当洪水季节,台风过境,连降暴雨,淮河普涨,安徽便首当其冲,只能忍痛开闸泄洪,成为“关门淹”。以至凡遇暴雨洪水便防汛,须抗洪,须救灾,须重建家园。如此循环何时了,望淮兴叹!
王家坝的兴建,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对于缓解淮河洪水,保护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巨大作用。但从淮河总体治理而言,还是局部的、有限的。
如何“把淮河修好”?怎样进行“根治”?
首先要根据淮河的历史和现状等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弄清淮河水患的来龙去脉,要害是什么,“病源”在哪里,找出“病根子”,然后实施“标本兼治”,进行综合治理。历史上淮河是条美丽富饶的母亲河,两岸是鱼米之乡,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更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俗语。
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导致淮河下游“瘫痪”,淮河水无出路,被迫流入洪泽湖,再转入长江。从此,淮河由一条美丽富饶的河,变成多灾多难的河。治淮的关键是干流治理,能使整个干流起本质变化的工程,才是根治淮河的工程,就是“治本”。从淮河的状况来看,两头翘,中间凹:上游坡陡水急,落差大;中游河道狭窄、弯曲,支流多;下游由于黄河夺淮形成洪泽湖,多年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湖”,然后淮河水从洪泽湖经三河闸从扬州三江营再流入长江。主汛期,暴雨频,洪水大,河水、湖水暴涨,倾巢而出,争流入海,更是难以治理。如果洪泽湖出了问题,“倒了高家堰,淮扬两府都不见”。
黄河夺淮,违反了自然规律;淮河入江,成为长江支流,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正常现象。这些“不正常”导致洪泽湖成为高水位的悬湖,成为淮河水患的“病根子”。
古时,淮河是独流入海的完整水系。不解决下游的问题,中上游是不可能治理好的。不改变洪泽湖的高水位,中游的洪水流不下去,“关门淹”依然存在。要彻底根除淮河水患,应遵循自然规律,根据淮河的地理现状,把根治淮河和引江济淮有机结合起来,淮河可依西高东低的地势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全部淮河干流直接流入大海。这样,千年水患则可彻底消除,既打造了淮河金色的航道,又确保两岸的灌溉和居民用水,为开辟淮河绿色走廊奠定坚实基础。
千年淮河梦,有望在新的时代真正地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杏花公园内临湖而建,呈徽派建筑风格的“杏花书院”让游人流连于水墨书香;“海棠书院”“一里井”城市阅读空间里...
阜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