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营企业家王加献 熬过苦日子,收获“甜蜜”事业

颍州晚报 2018-12-24 13:18 大字

做过销售,干过建筑工,当过影楼学徒……经过一番摸爬滚打,王加献成就了自己的“甜蜜”事业——婚纱摄影。

事业有成的他不忘回馈社会,坚持做公益多年,公司累计捐献财物达520多万元。

人物:

王加献,42岁

名片:

花样年华国际婚纱摄影总经理、法国兰斐高端摄影会所总经理、薇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3年12月,被评为“阜阳好人”

2016年9月,当选颍州区青年企业协会会长

2018年9月,获评阜阳市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经历

吃过很多苦

仍不断奋进

王加献出生于阜南县苗集镇马塘村,幼年时家境贫困。尚未成年的他,就外出打工,在合肥做过销售,在北京建筑工地干过活,“吃过很多苦。”

1993年,王加献和亲戚一起到上海淘金,进入一家婚纱摄影店当学徒、帮工。在那里,他喜欢上了这个美轮美奂的行业,开始努力学习摄影、灯光等知识。就这样,他在那里学习了6年,“学习到了先进的摄影技术和管理经验,开阔了眼界。”

渐渐地,王加献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1999年4月,王加献回到了阜阳,和朋友一起在颍州路开了一家时尚婚纱摄影店——世纪佳人影楼。

对于这段创业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刚开始,婚纱摄影店没有名气,生意差、客源少,数码相机有时都要靠借。”王加献说,当时,婚纱摄影的拍摄方式雷同、场景变换少,同质化严重,竞争十分激烈。此外,年轻人对呆板的婚纱摄影也产生了倦怠感。

就这样,他又走出家门,到处去学习开婚纱摄影店的经验。回来后,他接手了一家摄影店,打造出花样年华这一婚纱摄影品牌。

2009年前后,花样年华婚纱摄影经历过一段繁荣后,渐渐出现发展瓶颈。

“业绩提不上去,业务也没有创新,客流量常年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下跌。”王加献说,有一次,他到河南朋友的婚纱影楼参观,接触到的营销方式让他很受启发。这家店不再“等客来”,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找客源。

受此启发,王加献和员工制定了下乡接单计划,深入附近的社区、村庄,向有结婚意向的年轻人定向宣传。“除了城区外,周边的乡镇也经常去,例如周棚、袁寨、三十铺等。”王加献说,他们带着小礼品、宣传册,走村串户寻找客源。有一次,下着雪,车在路上打滑,他和员工一起下来推车。

除了寻找客源,提升自身服务也是关键所在,王加献提供跟妆、免费装扮接亲花车等服务。经过一番奋战,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花样年华婚纱摄影当年的业绩增长了四五倍,达到2000多单。

2012年,王加献再次转变经营战略,他找来台湾朋友合伙,精心打造了一家高品位、高档次、富有文化底蕴的高档婚纱摄影会所——法国兰斐。

如今,王加献的婚纱摄影公司已经拥有员工近300人,在阜阳、三亚等地拥有多个摄影基地。2015年,他和阜阳技师学院合作开设化妆、摄影专业班,在校内建成近3000平方米的摄影实训基地。

对话

记者:法国兰斐是阜城高端婚纱摄影行业的“领头羊”,当时是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的?

王加献:法国兰斐走高端婚纱摄影路线,已将“高端服务”融入血脉。何为“高端”呢?这个不是公司说了算,也不是价格越高越高端,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

目前,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服务、品质。例如,在拍摄环节,公司提供一对一的摄影师、化妆师,为每一对新人提供私人订制,提供有保障的旅拍。在品质方面,我们有八大品质保障,包括立拍立审片、拍摄不满意重拍、重拍不满意退款、全程无隐形消费、服务全程总经理监督、先拍照后付款、产品全部采用环保材质、送所有修饰后底片。

记者:婚纱摄影针对的客户主要是年轻群体,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天马行空、敢说敢做,服务好这一群体客户,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王加献:如今,婚纱摄影接待的客户以80后、90后为主,甚至出现了00后的群体。他们追求个性,讲究体验感,追求的是“不是婚纱照的婚纱照”。

为了做好服务,最重要的是沟通。我们会提供15—45天的预约时间,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安排档期。客户确定拍摄意向后,摄影、化妆团队会与客户建群沟通,做好策划方案。拍摄期间,工作人员会带他们重温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婚的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我们有着一群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负、有爱、不负青春、不负使命的团队,这个很重要。

记者:婚纱摄影行业竞争激烈,这一行业立足的关键是什么?

王加献:除了服务和品质外,我认为立足最关键的是创新。企业想要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创新服务形式、内容等。目前,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遇到好的经验和外地同行的创新做法,我们也会去虚心学习。

记者:这些年,公司参与了哪些公益活动?

王加献:我们不仅热爱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担负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年,我们公司都在坚持做公益,向敬老院、孤寡老人、困难户、留守儿童、困难大学生、困难军属、劳动模范、颍州区消防大队和人武部等奉献爱心。在脱贫攻坚中,2016年,公司为阜南苗集镇马塘捐赠修路款,2017年为王家坝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从1999年至今,公司捐款捐物资金累计达到520万多元。

做生意为的是挣钱,但有了钱也要会花,回馈社会让我感到很有幸福感。在公益这条路上,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颍州晚报记者 汪乐意/文 王彪/摄

新闻推荐

·一线调研·濛洼巨变

本报记者胡旭王恺一直到56岁那年,郎健才住上红砖砌成的平房。他今年70岁,所居住的王家坝镇郎楼庄台是阜南县濛洼蓄洪区...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