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就业不出村脱贫致富有门路

阜阳日报 2018-11-14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杨东亚 刘光东 外出打拼学得本领后回乡创业,办起的箱包加工厂产品年产值达千万元,阜南县王家坝镇人王恒亮依靠自主创业走上了致富路,还帮助镇里70多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其中,27人是贫困户。

返乡创业办工厂 2010年,王恒亮到上海一家箱包厂做普工,由于头脑灵活,很快熟悉了对外贸易相关业务。到2012年,积累了50多万元资产的王恒亮在上海办起了自己的箱包加工厂。

和上海本地的很多箱包加工厂一样,王恒亮同样面临着“用工荒”问题,连年攀升的订单和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制约着企业的发展。2014年春节,在“接您回家”活动中,王恒亮了解到家乡优惠的创业政策,2015年2月,他毅然关掉了上海的工厂,投资70万元在王家坝镇保庄圩创办了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产品以拉杆旅行包为主,还生产公文包、书包。产品出口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地区。

“在上海,招工难、留人难,工人的工资也高,各个方面开销大。在家乡,留守妇女多,很容易就招到工人。”王恒亮告诉记者,回到老家发展后,用工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如今,工厂有70多个工人,工人月工资平均在2500元到3000元。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入驻了阜南县王家坝镇就业扶贫车间,去年,在县人社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努力下,升级建设为就业扶贫驿站,70岁的王敏就是王家坝镇就业扶贫车间的工人之一。中午12点钟,其他工人去吃饭时,王敏已经赶到了车间开始工作。王敏的儿子多年前去世,儿媳离家出走,王敏需要抚养孙子、孙女,他还有个91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爱人又患有癫痫,种地的收入很难满足家庭的各项开支,王敏一家陷入了贫困。

“俺年龄大了,家里又需要人照顾,没法外出打工,收入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开工后,王敏来到厂里打零工,每月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贴补家用,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不容易。工厂不嫌弃俺年龄大,给俺安排个翻包面的零活。俺在这儿干活,离家又近。所以,特别珍惜工作机会。每月工资按件计算,吃了午饭俺就赶过来了,想多干点、多挣点。”

据悉,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工作的贫苦户共有27人。除了工厂发的工资外,16至59周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每月还可获得575元的岗位补贴。 为企业员工谋福利

为扩大生产规模,2017年10月,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的三层标准化厂房投入生产,原先旧厂房中能容纳2条生产线,新厂房投产后,王恒亮准备扩展为6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扩建厂房时,需要约1000万元的投资。40多位贫困户以每户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王家坝村、郎湾村、和谐村共拿出120万元作为扶贫车间产业发展资金参与分红,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周转困难。”王恒亮说,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后,还可带动几十户村民就业。

为给职工谋福利,厂区内建设了职工儿童幼儿园、职工餐厅。在新厂房的一侧,职工儿童幼儿园的幼儿看护中心正在建设,最近两个月即可投入使用。“我们的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妇女,除了在工厂工作,照顾小孩是她们生活的另一大重心,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为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建立了幼儿看护中心,共有9间教室、2间活动室、4间休息时,可同时容纳300人。我们还计划招聘看护老师,帮助工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看护孩子在幼儿看护中心写家庭作业。”王恒亮说,除了幼儿看护中心外,工厂还免费提供午餐,希望能够给工人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让工人们安心就业、放心工作,这样,企业也能获得长久发展。

新闻推荐

“双11”阜阳人在淘宝天猫花了4.8亿元,全省第三 142家本地重点电商销售4.4亿元

本报讯(记者张凯培通讯员范磊磊)刚刚过去的“双11”网购盛宴中,阜阳消费能力进一步彰显,本地电商企业也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阜...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