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调纠纷以心换心促和谐 ——记方集镇司法所所长张俊

阜阳日报 2018-07-05 10:00 大字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在阜南县方集镇,很多人都愿意将“丢面子”的事向他倾诉;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街坊邻里间引发矛盾,大家都乐意接受一个人的调解。只要他“发话”,怎么解决就怎么做。他,就是方集镇司法所所长张俊。 他是群众的知心人 “张司法,你可得给我评评理啊,我兄弟盖房子占了我家的地。”26日上午,一进门,一对中年夫妇就一边比划着,一边大声叫屈。

男子家住方集镇街道上,父亲生前曾给三兄弟盖了门面,这竟成了兄弟间矛盾的导火索。期间,张俊不断安抚对方,一边聆听他们的讲述,一边做详细的记录。

“你们先回去,别着急。我今天下午到村里,进行现场调查。”听完叙述后,张俊将这对夫妇劝了回去。接着,他第一时间联系了男子的兄弟、所属片区的包片干部等,约定调解事宜。

“虽然调解矛盾是在‘调解室内\’,但是功夫全都要用在‘调解室外\’。”张俊说,农村的矛盾错综复杂,小到邻家狗咬了鸡、鸡吃了邻家的菜,大到宅基地纠纷、田地承包权纠纷等。“大多数矛盾都不能一次性解决”。但这些事若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酿成大祸,最终导致民转刑,这种血的教训太多了。

因此,面对各种各样“讲不清、理还乱”的矛盾纠纷,他会不断地告诉自己细心些、耐心些,运用多年来摸索出的“听、劝、调”的工作方法,认真耐心地倾听矛盾的双方表达自己的意愿;然后“情理法”相结合,耐心地劝说双方缓和矛盾;最后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调解,解决实际问题,彻底化解矛盾。 他甘做社会稳定“减压阀”张俊来到方集司法所工作,已有10多个年头。刚到方集司法所任职时,张俊便决心做实事,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其中,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件历史遗留难题。

2011年前后,原方集农机厂的30多名老职工,要求厂里给他们购买养老保险。方集农机厂原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企业改制后渐渐落寞,直至破产停工。但该厂没有拆除,而是保留了下来,最后一任厂长臧玉华占用场地私用。

30多名职工要求对工厂资产清算,费用用于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这遭到了臧玉华的反对。因此,工人们多次集体前往方集镇政府、阜南县政府上访,要求处理农机厂土地被非法侵占一事。该事件历时7年未得到解决,职工满腹怨言。

“这群人年龄普遍超过60周岁,不少人都七八十岁了。”张俊说,这件事成为当地治安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得知此事后,他主动向方集镇党委政府请缨,协调处理此事。张俊耐心做臧玉华的思想工作,吃了无数的闭门羹,但他充分发挥了“三顾茅庐”的精神。此外,他积极与国土部门联系,准备对原农机厂土地进行拍卖。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臧玉华接受了调解,并花15万元拍下了原农机厂土地。最终,这笔拍卖款被用于补偿职工,让30多名职工上访7年的事件得以平息。

平时,张俊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学校等,为职工维权,为学生普法,为群众化解纠纷。他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调解,还不断做好人民调解案件的回访工作,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了解双方当事人的协议履行情况。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防止矛盾纠纷升级恶化,提高群众对司法所工作的满意度,为辖区的社会稳定筑牢了第一道防线。(本报记者 杨

新闻推荐

中药不出苗 协商化纠纷

■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原本希望通过种植中药材白芷发家致富的老邵,最近遇到了麻烦,白芷种子下地后迟迟不出苗,提供种子的...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