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百年光影曾记否
本报记者 宋玉洁/文 通讯员 王十庆/摄 时间流逝无法逆转,但光影留相却可永恒。“咔嚓”一声,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幅影像,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照相技术也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的更迭。百年传承间,变的是技术和理念,不变的是对照相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照相进入阜阳已有百年历史 关于阜阳最早的照相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苏人陶小村携一架镜头为伸缩皮匣的德国莱卡照相机来到阜阳,在阜城贡院街开设了第一家照相馆。另一种说法是,1894年,一位名叫汪宝卿的徽州人首次把照相术带进了阜阳。他在北关精武街南头(今建设街)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为宝记照相馆。
照相馆初入阜阳时,生意并不好。当时,阜阳地处内陆,偏僻落后,人们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加上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对照相这种新鲜艺术少有人问津,照相馆的生意十分清淡。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些在芜湖、安庆、北京读书的学生和到日本留学的青年回到阜阳。眼界较为开阔、思想较为开放的学生对照相艺术兴趣浓厚,在他们的带动下,当时的达官贵人、富裕人家,开始尝试照相这种时髦的生活方式,照相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阜阳开始兴办起禽蛋厂、轧花厂、粮食加工厂、烟厂、印刷厂等小型企业,城市居民数量逐渐增加,消费群体日渐扩大,阜阳照相馆的事业得到了发展。到了民国时期,阜阳城办起了甫记、美芳、光明、润记等十多家照相馆。
新中国成立后,对私营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推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众多照相馆被合并为美芳、丽芳两家。1941年出生的赵润才是美芳照相馆的老员工。“当时,阜阳饮食服务公司是一家大单位,下设饭店、旅社、澡堂、钟表店、照相馆等多种业态。最初,我被分配到饮食服务公司的澡堂工作。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看我年轻、勤快、好学,就调我到美方照相馆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如今,在阜城人民中路,鼓楼商务宾馆前人来人往,照相馆早已难觅踪影。赵润才回忆说,这附近就是美芳照相馆的原址。解放大街原来是阜城最繁华的地带,美芳照相馆位于解放中大街,丽芳照相馆则在解放北大街。“美芳照相馆的位置大约在鼓楼南,丽芳照相馆大约在鼓楼北。” 传统照相馆的光鲜时代“刚进入美芳照相馆工作时,我从营业员做起。那时候,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美芳、丽芳又是当时的品牌垄断企业,前来照相的百姓很多,往往需要排队。赶到旺季时,排队照相都要等上个把小时。”赵润才说,市民若来照相,先到营业员那里开发票,根据发票上的号码去照相,过一阵子取照片,同样以发票上的号码为凭证。“那时,照相还是个稀罕事,价格也不便宜。1寸照片4毛钱一张,2寸照片6毛,3寸照片1块1,4寸照片2块,6寸照片3块8。”
全家福、毕业照、证件照、老人照、孩子满月照、结婚登记照是当时最常见的几种照相形式。“冬季和夏季是照相馆的旺季。冬季春节前后,外出的游子回到家乡,全家人团聚,照张6寸或8寸的全家福。夏季学生毕业,小学升中学,中学升高中,需要照一张1寸的毕业证件照,以班级为单位照一张12寸的集体毕业照。”赵润才说,如果在照相馆照证件照,他们会使用座机;如果外拍,需要带三角架。“当年,我们到学校外拍毕业照,东到袁寨、西到西湖、北到闻集、南到王店。外出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星期。”
做了一段时间营业员后,赵润才开始在美芳照相馆当学徒,学习照相实践技术,后来当上了师傅、经理,对照、冲、修、洗、放大等照相技术可谓驾轻就熟。“照相的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比如‘照\’,需要摄影师把握好光线、角度、背景等因素。那时候的年轻人照结婚登记照时,一般都有点害羞。这时候,摄影师要会调动他们的情绪,帮助新人克服扭捏、不好意思的状态,让结婚登记照显得既亲密又自然。如果想把胖的人照瘦一点,就要注意侧身的角度、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和光线的强弱对比。”
照完相片后,照相馆师傅还要修片和洗片。经过显影、过滤清水、定影、漂洗、晾干等步骤,一张照片才会成型。“显影的药水是我们自己配置的。显影的时间也要把握好。显影的时间过短,显示不出来;时间长了,照片发黑。漂洗照片时,洗的次数不够,照片容易发黄、褪色。”赵润才说。
在洗照片的过程中,师傅如果发现照片有瑕疵,还可适当修改。“俗话说,七分照三分修。可见,修照片也十分重要。”赵润才说,他们把4B铅笔削得细长细长的,笔头尖得像针一样,发现照片上的人像有断眉毛的、脸上有疤的、有眼袋的、脖子有双下巴的、老人有抬头纹的,都可以用笔刷一刷,修得好看一些。
今年76岁的王振林是阜阳日报社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大半辈从事新闻摄影业务。1961年,他进入当时的阜阳美术工厂上班。“那时候,美术工厂设有美术服务部,与照相馆主要照人像不同,美术服务部还有风景艺术摄影、摄影展览等。”王振林告诉记者,以前,人们照的多是黑白照片,但也有“假彩照”——照相馆的专业人员对黑白照片加以后期着色。着色分为水彩着色和油彩着色,水彩着色速度快、油彩着色速度慢,着色得费一定的功夫,着色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底。“改革开放后,阜阳国际照相馆引进了第一台日产柯达彩扩机,彩色照片逐渐普及开来。” 数码时代照相行业更新快
让赵润才老人唏嘘不已的是,当年两大红红火火的照相馆如今已不复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芳照相馆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生活日渐改善的阜阳人赶上家庭大事、喜事,总爱留影作纪念。1994年,解放中大街改造拆迁,美芳处于停业状态。1996年古商城建成,美芳被安排在古商城35号楼一楼,有两间门面。可再开张的美芳照相馆已经变得门庭冷落,生意大不如前了。”
赵润才老人认为,美芳照相馆的没落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进入新世纪,数码相机渐渐普及,不少市民家庭甚至还购买了单反相机,照相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此外,没有改制的美芳照相馆既缺乏活力,又缺少资金,更缺创新发展的思路,新的设备、布景、服装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失去了以往阜阳城照相馆龙头老大的优势。”
如今在阜城,传统照相馆以证件照为主、配合个人写真照、宝宝百天照、冲洗照片等业务。说起高端摄影,花费动辄几千元,甚至高达几万元,婚纱摄影如今成为照相行业中的高消费项目。
1990年,阜南县苗集镇马塘村人王加献到北京打工。他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轻人时兴拍摄婚礼照片,费用不菲。“上世纪90年代初,拍婚纱照还是新鲜事,但以后肯定会变成流行趋势。”1993年,找准奋斗方向的王加献,揣着从亲友处借来的100块钱,只身来到了当时婚纱摄影最为流行的上海。
学好了技术,1999年王加献回到家乡阜阳,与朋友合伙开设了婚纱摄影店——世纪佳人。“当时,阜阳城的婚纱摄影店以家庭作坊式夫妻店为主,老公照相,老婆化妆。而我们是学习了上海影楼从选服装到化妆、照相、修片一整套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每个环节都由专业人做专业事,逐渐得到了市民认可。”
2008年前后,阜阳婚纱摄影行业发展出现饱和迹象。大浪淘沙过程中,不少门店因为经营内容、方式同质化而遇到发展瓶颈,甚至关门歇业。王加献及时转变经营理念,适时推出了农村“准新人”来店拍婚纱享受免费车接车送、免费婚庆录像等服务,店里经营业绩大幅攀升。
“如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像素都很高;手机里都有美颜相机,修片也不差;随便一照就是一张美照。人们获取照片的方式快捷、简便,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网上看到更多的明星照、艺术照,眼光提高了,对婚纱摄影也有了更时尚、多元化的追求。”王加献说,他推出了同城旅拍的拍摄方式,3D夜景摄影等先进技术,让照相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新闻推荐
2017年7月14日13时许,阜南县方集司法所工作人员张俊正在办公室里整理卷宗材料。突然,镇政府院内传来阵阵嚎哭。张俊连忙推...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