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过后换新颜乡村处处桃花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家园。如今,行走在颍淮大地,人们惊喜地发现,“桃花源”处处可见。
乡村保洁日常化
在阜南县地城镇吴郢村村头,一帮村民敲敲打打后,原本一块废弃的田地上立起了一座小游园,有凉亭、绿植、舞台、宣传展板。沿着小游园南北延伸,南面是新建的一栋栋统一的新住宅,两层半高的民居错落有致;公园北边,原本高低不一、色彩各异的老式房子也被统一整修,看起来更加美观。村里的泥巴路也硬化成了水泥路。
在工人的帮助下,62岁的村民乔恩才把家中的旱厕改成了水厕。“在房屋后菜园边埋了三个瓮池,像我们常年在家五六口人的,两个月清理一下就可以了。经过瓮池无菌化处理,清理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送到菜地作肥料。”乔恩才说,改厕给他家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变化不仅于此。村里村外还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主干道和小巷道都装上了路灯,乡村的夜晚再也不是黑灯瞎火了。有时候,游园广场的大舞台上还会举办精彩的文艺演出。“到广场上跳跳舞、下下棋、听听戏,比在家打麻将好多了。”乔恩才说。
不仅是阜南县,记者近日在颍东区枣庄镇牛庙村采访时看到,乡村道路宽敞整洁,一条水渠穿村而过,水渠清澈干净,民居依水渠两侧分布,行走其间,宛如来到了江南水乡……“村民每天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都会有专门的保洁员前来收集、转运,你看这儿,环境多美。”枣庄镇负责人介绍说。
陈年的垃圾被保洁员清理完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垃圾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颍东区在每一个村庄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引导村民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同时,还鼓励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蔬菜、花草等。如今,行走在牛庙村,村民的房前屋后或开辟了菜畦或种植了花草,看着十分舒心。
良好习惯促文明
处理垃圾仅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一个乡村的持续干净美丽,还要依靠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此,颍东区在着力提升村庄整洁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景观美化力度,从行为上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
如今,垃圾入桶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晨起打扫庭院,及时处理垃圾,逐渐成了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村道宽敞整洁,沟渠清澈干净,村风文明和谐。”牛庙村党总支书记告诉记者,环境变好后,好多原先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到了家乡,不少外村人还来这里游玩。
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庭院整洁,不见一片垃圾,门前显眼位置整齐摆放着家用垃圾桶……这是记者近日在阜南县苗集镇张德备家看到的一幕。
“村干部带头整治大环境,村里大路小路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我们也要搞好自家的小环境,不乱丢、不乱扔垃圾。”张德备说,不仅是他家,随着宣传教育的到位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附近村民逐渐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将垃圾收集后统一投放至垃圾桶,不再随意抛洒。
记者在阜南农村乡镇采访发现,暴露在外的塑料袋等垃圾已不多见,路边的垃圾桶里则盛满了垃圾。“如今,我们镇按照每5户投放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在全镇道路沿线投放了1780个垃圾桶,确保村民生活垃圾有地可投。”苗集镇党委书记于旬介绍说,同时,按照每500人配置1名保洁员的比例,全镇共聘请了120余名保洁员,确保全镇垃圾日产日清。
阜南、颍东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仅是全市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各类垃圾182.4万吨,清理乱堆放杂物167.8万处,建筑立面出新766.8万平方米,清理大小边沟、坑塘1.8万个,新建农村小游园、小广场586个。
记者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脏乱差”的乡村渐行渐远,“桃花源”的乡村越来越多,一批精品线路、亮点工程不断涌现,通过环境整治,全市城乡面貌尤其是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阜阳对外的形象得以显著提升。
新闻推荐
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