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可新材料 变废为宝新技术

阜阳日报 2017-09-15 19:19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王雪洁 文/摄

大可新材料公司员工在电脑前监控全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情况。

曾经被废弃的杨树枝桠,当柴火烧都没有人要。但是,在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废料”变成了加工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经过大型生产线流水作业,杨树枝桠变成了中高密度薄纤维板,销往全国各地。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阜南县经开区的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对杨树枝桠“变废为宝”的过程一探究竟。

生产流水线自动化作业

伴随轰轰作响的机器运转声,记者走进大可新材料生产车间,一台大型机器出现在眼前,甚至一眼望不到机器的终端;厂房里,只有几个工人来回走动,不时查看机器的运转情况。

“这台大型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是目前生产速度最快、加工产品厚度最薄、国际最先进的中高密度薄纤维板生产线,长度近80米。”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方祖鸿告诉记者,这台设备几乎包含了工厂生产的主要流程,实现一站式生产,并且,基本上全依靠电脑操作。

跟随方祖鸿的脚步,记者向厂房中部走去。一旁中央控制室里,十多台电脑显示着生产线流程中的各项运转数据,技术工人吴振坐在电脑前,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操作着电脑鼠标。“这些电脑就是整台设备的操作终端。”吴振介绍说,整台设备上有3000多个摄像头,他们通过这些摄像头观察设备的运作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到场调整。

“购置这样一台大型生产设备花费了3.2亿元,让工厂生产实现了全自动化,产品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方祖鸿表示,生产线的生产快速高效,几乎每秒钟就可生产出规格1.5毫米的薄板2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如此,大可新材料每年还能消耗杨树小径材、枝桠材30多万立方米,可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约22万立方米。

自动化生产 技工需求量增加

记者采访时看到,一堆堆杂乱无章的杨树枝桠被送上生产线后,经过原木压制、切片、热(纤维分离、干燥、铺装、压板、剪裁等工艺环节,从原材料到成品,不到半小时即可加工成一张张中高密度纤维板,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力,全部通过电脑操作。

对于节省人力,方祖鸿举了一个例子:中高密度纤维板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检测。以往,都是通过半自动化设备运输,利用人工翻面进行检查,浪费人力不说,还容易出现残次品;现在,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本身就包含了检测功能,机器通过感应检测产品质量,工人只需在包装时抽检就行了,大大节省了人力。

“现在,我们这样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只需20多名员工,如果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则需要60多人。”方祖鸿告诉记者,全自动生产线上马后,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大大减少,相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明显增加,从而降低了整体用工量。

从目前情况看,大可新材料技术岗位上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大部分工人都是技术工人。

加大科研投入 研发生产新产品

大可新材料是一家以杨树“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材料生产人造板材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名下品牌“沪千牌纤维板”是安徽名牌产品,沪千品牌也获评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大可新材料实现产值5.4亿元,这与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息息相关。

“这几年,我们一直跟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展合作研发。现在,公司有4项发明专利和22项实用型专利,还有几项专利正在申报过程中。”方祖鸿表示,一直以来,大可新材料致力于研发新型板材。如今,凭借具有防潮、防霉、阻燃、无甲醛等特点的特种板材,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方祖鸿表示,未来,大可新材料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宽原材料选取范围,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大可新材料正在积极筹备主板上市各项工作,预计年底前有望在主板挂牌上市。

新闻推荐

田集镇利用泉眼遗址等得天独厚资源,建设温泉度假村, 项目预计明年春节前基本成型,建成后, 将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好生态激活县域旅游

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张震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