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西帮助1095名长期滞留人员返家,今年集中开展落户安置行动 温暖无助者 筑起回家路

广西日报 2020-07-02 07:07 大字

■特别关注

本报南宁讯(记者/廖志荣通讯员/刘佳莹)“我们已经注销了他的户籍,没想到还能找到他。”近日,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精神五科一名长期滞留流浪人员陆某的亲人激动地说。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获悉,去年以来,全区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12万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780人次,护送返乡5906人次;对滞留我区的2318名长期滞留人员全部免费采集比对DNA血样,共帮助1095名长期滞留人员回归家庭,滞站人数呈现逐年下降良好态势。

陆某是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因一直无法正确提供个人身份信息,2014年至2019年期间先后滞留在南宁市救助站、南宁市儿童康复中心等多个救助机构无法返乡。2019年10月,陆某被转送至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精神五科救助治疗。通过工作人员的悉心救治,陆某精神症状逐渐稳定。陆某不会讲普通话,工作人员经常用方言与他交流,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拼凑出陆某完整的姓名及户籍信息。在南宁市救助站及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陆某与其亲属取得联系,得以返回家乡防城港市上思县。

“2017年至2019年,全区共帮助3435名滞留超过3个月的受助对象寻亲成功。”自治区民政厅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自治区民政厅、政法委、公安厅等12部门联合发文,全区将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民政部门将会同公安机关,通过指纹识别、DNA比对、人像识别等方式甄别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对滞留超过1个月的受助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将根据寻亲进展情况,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等平台更新完善寻亲信息。

落户安置是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最后一公里”。家住柳州市柳南区的“00后”女孩陈某未上户口,长期受到父亲殴打,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敢回家的她只能四处流浪。2019年2月,陈某被送到柳州市救助管理站进行救助,工作人员与当地多家单位几经协调后,最终解决其户口、上学等问题。同时,法院判决剥夺了她父亲的监护权,户籍落在社区集体户,由她的舅舅充当监护人,负责她读书的费用。同年8月,陈某离开救助站,到一家职校读书,满怀信心开始了新生活。

为扎实推进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自治区民政厅、公安厅出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与落户安置合作备忘录》,规范安置落户流程,打破政策壁垒。2019年,全区完成884名长期滞留人员户口安置并全部纳入国家特困供养范围,落户安置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据悉,目前全区救助管理机构滞留3个月以上受助人员还有1822人,亟需落实户口,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公民合法权益。我区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将集中开展落户安置行动,为今年3月前入站、确实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员提出安置申请,公安机关将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落户安置。

新闻推荐

防城港21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本报防城港讯近日,国家林草局公布了全国第一、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防城港市有21个村庄入选。其中,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

上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上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