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到户 精准落脚到项目 ——防城港市扶贫攻坚观察
本报记者 黄兴忠 本报通讯员 黄翠丽
10月17日,国家首个“扶贫日”。当天,上思县南屏乡瑶族常降村、米强村等贫困村屯,村民不但获赠一批鸡苗、树苗,还分别获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4400多万元和3100多万元支持。
防城港扶贫办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81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4%,26445人受益;脱贫人口9300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6%;竣工屯级道路8条23.8公里。计划投入17.21亿元的“十万大山山区扶贫攻坚大会战”的30个重点扶贫项目正全面推开。
1
***,
整市推进奔富路
“***、整市推进”新式扶贫,将防城港市扶贫攻坚往纵深方向推开。
去年10月,防城港市开始实施***。党员干部以“第一书记”身份驻扎贫困村,按国家规定标准精准把握扶贫对象,精准帮扶到户,精准落脚到项目上,党员干部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做到帮扶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和帮扶组织领导精准,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到今年9月底,全市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完成计划的75%,完成识别44053人11069户,贫困村识别完成计划的92%。为让扶贫项目和扶贫措施精准,防城港市专门制定下发了《防城港市整市推进十万大山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整合资源支持和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运作“一挂两包”、“引企入村”、“贫困村脱贫带头人计划”和“龙头企业扶贫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17.21亿元到十万大山山区,推进30个重点扶贫项目。
为加快整市推进步伐,当地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并将扶贫开发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新一轮十万大山山区扶贫攻坚战。
2
夯实基础,
标本兼治拔穷根
“送我一斗粮,不如教我如何多打粮。”南屏瑶族乡常隆村百马屯村民邓巧对村里第一书记陈研识说。
陈研识告诉记者,挂任第一书记以来,听到村民讲得最多就是希望政府帮他们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向政府要求更多的生活补助。常隆村是十万大山山区最贫穷的村落,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被认为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村民想把山货运到乡镇去卖,只能马驮翻山越岭七八个小时,想卖鲜货是不可能的了。穷,成了这个村的代称。对于扶贫,村民已经不满足于对他们的“施舍”,更希望教他们如何“造血”。
对于特困乡镇,在如何拔穷根问题上,有人认为与其花几千万元投资,不如花点钱让他们搬迁,剩下不愿搬迁的每年花点钱养着。“这种想法是消极,且是治标不治本。扶贫必须带着感情融进去,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分忧解难,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帮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消极地给点钱。”防城港市委书记金湘军说。
治本就要先夯实基础,近几年来,该市大力投资进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扶贫办统计,截至9月底,近年来累计投入8260万元,新建村屯道路229公里(村级公路78公里,屯级路151公里)。仅水利部门投入南屏乡就达300万元,建设饮水项目27个,解决山区农村2300人饮水困难问题。
常隆村民蒋秀说:“现在最大实惠是村民外出看病不用抬了,以前是小病拖,大病要七八个村民抬、七八个小时到乡镇就医,现在用摩托车,一个来小时就可到乡医院。山货也很方便运出去了。”
3
产业扶贫,
变“输血”为“造血”
说起产业扶贫,常隆村百马屯的邓发庭非常兴奋,他是村里第一批产业扶贫受益者。去年上半年,乡里下派技术员到村里指导种植中草药铁皮石斛,他参加培训并得到一批扶贫款,如今他家种植的铁皮石斛开始收获。
虽然首批才七八户人家,但因其见效快、收获大,很快带动了全村种植中草药和养殖等产业,村里还制定了“1+N+1”产业发展模式,即以中草药种植为支柱产业,以金花茶、石斛、山油茶、香菇、黑山羊养殖和林下养鸡为辅助产业,以低产林改造振兴现有产业。
产业扶贫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由此,该市提出“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同时,在连片开发扶贫产业集中的地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真正形成一条具有利益相关的纽带,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目前全市已经有金花茶、凤翔养殖场、海世通食品公司等20多个产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方式,项目涉及种养殖、甘蔗和中草药等10多个领域。其中防城区金花茶项目成功竞选为广西“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每年300万元的支持。
上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上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