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接力传递温暖
晨报记者吴小玲
志愿者慰问困难小学生。
乐善好施,守望相助。在钦州,企业和个人纷纷将回馈社会作为财富新归宿;公益慈善组织数量和项目规模增长迅速;志愿者群体不断成长;公益慈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谢谢这些志愿者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袁阿姨来说,这句诗就是她的生活写照。多年来,单亲母亲袁女士身患多种顽疾,无奈生活困苦,为了膝下那对未成年的子女,她不得不拼命打工挣钱,直至卧倒床榻。幸运的是,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的志愿者和诸多社会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今年1月,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联合无偿献血协会组织的30名志愿者带着一名医护人员慰问了袁阿姨一家,志愿者们为她送去药品、爱心资金、米、盐、油、衣、棉被等物资,解决了袁阿姨的燃眉之急。“她的丈夫去世后,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无依无靠,没有房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其酸苦可想而知,一次的慰问能真正帮到她们么?以后该怎么办?”为能够彻底改善袁阿姨的生活,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李东来决定转变救助方式,组织志愿者奔波多个有关单位,为袁女士的两个孩子办好了低保,并为这一家三口争取到了廉租房。日前,城东市场管理部门获知了袁阿姨的情况,还免去了其在市场二楼卖鞋饰的摊位费。“心病是影响她健康的一大原因,家庭的压力让她郁郁寡欢,好在众人大家雪中送炭,对她无微不至照拂,袁女士宽心后病情也得到了好转。”古医生说道。
对于今时今日的转变,袁阿姨喜极而泣:“我没文化,没知识,福利都是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为我争取的,他们拯救了我们一家,谢谢他们!”
谢绝快餐式爱心关于慈善事业,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有个特点,那就是谢绝“一次性快餐式的爱心”。“送物资、慰问金过后就不了了之,这样的一次性快餐式的爱心活动,意义和效益不大,因为需要帮助的人还是走不出困境。”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会长李东来认为,服务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送送物资、资金此种做法,治标也要治本,志愿者把有限的物质送到困难家庭之中,还需联合有关部门发挥政府的无限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困难家庭的困境,为他们带来长久的福利。“做实事,扬正气,哪里需要正能量,我们就到哪里去!”摸底确认、及时雨露、跟踪回访,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自今年1月份注册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有550多名志愿者的社会团体,他们积极联合其他协会,吸纳各界爱心人士,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了系列传递校园文化、助学扶贫的慈善活动。只为传递正能量
在防城港市,类似正能量公益协会的团体还有很多。“近年来,防城港市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界人士自行成风,爱心力量日渐庞大,文明助人氛围越加浓厚!”钦州市民政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钦州市青年联合会、钦州市义工联合会、钦州市慈航敬老协会、钦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钦州正能量公益协会等12个志愿者服务社会组织相继依法登记,志愿者总在册会员约51000人,志愿者构成以院校师生为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均有人参加。
此外,记者获悉,2012至2014年,市民政局民政系统收到市政协慈善基金会、钦州市慈善总会、政协爱心基金会等协会慈善捐助共约633万元,用于修建五保村屋舍、台风灾后重建等事项。“‘一方有难,八方来助\’,去年,我们共接收到社会各界威马逊台风救灾捐款4024037元,从社会慈善事业可看出,市民的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工作人员说道。
新闻推荐
新农合意外伤害补偿无法报销?市卫计委:因工作需要暂停办理,8月起恢复正常业务
(记者 李家坤)近日,钦州港区犀牛脚镇村民符先生向北部湾晨报反映,他年近八旬的姑姑购买了新农合医疗补偿,最近意外摔伤,在犀牛脚卫生院住院治疗,可在办理出院手续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却告知新农合意外受伤...
防城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防城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